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陜西省社科院 >> 正文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扶貧干部孫昉:為了瓦鋪村脫貧致富 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2020-05-28 11:13:36 來源: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1..jpg

      西部網訊 2015年7月27日,孫昉以瓦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和陜西省社科院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雙重身份,在瓦鋪村扎下了根。駐村后,孫昉緊緊依靠村級黨組織,以“抓班子,強隊伍;抓發(fā)展,促脫貧;抓服務,辦實事;抓管理,保和諧”為切入點,廣泛調研村情民意和資源稟賦,深入剖析致貧原因和脫貧瓶頸,帶領干部群眾積極探索強村富民的新路子。在孫昉的大力推動下,瓦鋪村的發(fā)展打開了新局面、邁上了新臺階、開創(chuàng)了新氣象,很多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思路和治村方略被兄弟村鎮(zhèn)、周邊區(qū)縣學習推廣。

      2.jpg

      扎根基層,準確定位扮好角色

      初次見面時,瓦鋪村的群眾們在私底下悄聲議論著:“人家怕待段時間就走了!”……而此時的孫昉卻在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來了就要扎下來,就要干實事。”到村任職后,為了切實把駐村幫扶工作做好,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孫昉要求自己必須做到虛心學習、準確定位,求真務實、不尚空談,并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強化“六個意識”。

      他強化學習意識,認真學習,虛心向當地群眾和黨員干部學習地域文化和農村工作方法。為了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他自費購買安康地域文獻資料60多種,20多次登門求教茨溝鎮(zhèn)、漢濱區(qū)以及安康市的相關歷史文化學者。

      為了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駐村工作上,他外出開會跑資金項目,每次都是辦完事情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即刻啟程返回瓦鋪村,常常是風雨無阻、星夜兼程,夜晚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也曾多次遭遇險情。

      他強化責任意識。為了盡快熟悉村情民情,充分挖掘村域內的生態(tài)、文化資源,他常常是早出晚歸,白天走訪群眾、上山考察,晚上挑燈夜戰(zhàn)研究當地文獻資料、整理調研筆記、謀劃發(fā)展思路。

      他強化表率意識。駐村伊始,孫昉利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徒步900多公里,把全村260多戶走了個遍,把瓦鋪的山山卯卯走了個遍。隨后,他又先后邀請5名省社科院領導10余次深入瓦鋪村實地指導扶貧工作,先后組織省社科院與瓦鋪村、茨溝鎮(zhèn)、漢濱區(qū)三級干部召開了7次脫貧攻堅聯席會,專題研究精準扶貧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確定脫貧攻堅的措施方略,力求精準施策、靶向治療,以確保瓦鋪村的所有群眾能夠如期、夠格地實現“脫貧困、奔小康”目標,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他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以科學發(fā)展、改善民生為出發(fā)點,從群眾的角度想問題、作決策。把村里的事當家里的事,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真心實意撲下身子,駐村連心,助民圓夢,切實做到了“下得來、待得住、干得實”。他是村民家中的常客,“走進農戶面對面、坐在一起心交心”是他的主要工作方法。

      他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在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符合瓦鋪村發(fā)展實際、切合群眾發(fā)展意愿、有利于強村富民的新路子,提出了以“有機更新”原則實施特困村創(chuàng)建美麗鄉(xiāng)村的規(guī)劃構想,推進瓦鋪村立足資源優(yōu)勢成功創(chuàng)建“中國原生態(tài)清酒之鄉(xiāng)”和“中國景觀村落”。

      攻堅克難,在田間地頭創(chuàng)辦“黨員流動講堂”和“強農惠民講堂”

      針對群眾缺乏種植養(yǎng)殖技術的問題,孫昉利用去省城的機會,先后大包小包背回幾百冊涉農圖書,建立了村民致富技術資料專柜,在田間地頭創(chuàng)辦了“黨員流動講堂”和“瓦鋪村強農惠民講堂”;他完善“三會一課”制度,探索“情景互動”黨課新模式,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他推行“全員承諾”,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實施“設崗定責”,使普通黨員變無職為有責、變無位為有為;他積極踐行紅色黨旗引領綠色發(fā)展理念,發(fā)展優(yōu)秀青年入黨,培養(yǎng)三委班子梯隊,組織貧困戶成立多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他帶領干部群眾把省級特困村——瓦鋪村創(chuàng)建成為“中國景觀村落”“中國原生態(tài)清酒之鄉(xiāng)”“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把村黨支部建設成為安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竭誠盡智,堅持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兩手抓

      孫昉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確立了“生態(tài)立村、文創(chuàng)興村、旅游富村、產業(yè)強村”的發(fā)展思路,制定了“一體兩翼”(“一體”即特色旅游,“兩翼”即生態(tài)養(yǎng)殖和富硒種植)的產業(yè)體系,勾畫了“村強、民富、業(yè)興、景美、人和”的發(fā)展藍圖;親自主持《瓦鋪(寺溝)旅游扶貧研究》重點科研項目,因地制宜謀劃古村落保護良策和貧困村致富產業(yè),為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培育特色富民產業(yè)、促進全域科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著持續(xù)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聚力融情 精準識貧,精心幫扶

      孫昉自制精準扶貧航拍圖和精準脫貧規(guī)劃圖,首創(chuàng)“一戶一檔”樣本;籌資30余萬元開展“留守兒童德藝培訓”“山里孩子看古都”“特困兒童救助”“貧困學生資助”“困難家庭幫扶”等關愛活動;引導群眾發(fā)展甜桿、魔芋、核桃、柺棗等規(guī)?;N植業(yè),以文創(chuàng)理念開發(fā)清酒、老玉米等特色農副產品,變資源優(yōu)勢為產業(yè)優(yōu)勢,變富硒特產為富民商品;推動建立了“漢濱區(qū)社科調研基地”,策劃舉辦“陜南脫貧攻堅論壇”和“茨溝發(fā)展論壇”;爭取20多萬元專項資金開展村域歷史文化研究,并獲準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真幫實干,“輸血”與“造血”雙措并舉

      孫昉籌資100多萬元修路、架橋、建村委會,千方百計實施人飲、電改、灌溉、網絡、人居環(huán)境綜合治理等工程,調動公益力量捐贈電腦、打印機、投影儀、空調、冰箱、圖書、課桌椅、文體用品等物資,大幅度改善村級組織和村小學辦公辦學條件,不斷提升村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基層治理水平,取得了強根壯基的效果;他籌資60多萬元實施危房改造、古民居保護與業(yè)態(tài)活化,著力將廢棄閑置的古村院落變成涵養(yǎng)鄉(xiāng)愁的人文景觀;他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積極培育新民風,強心立志,激發(fā)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招賢引資

      孫昉充分利用省社科院獨特的智力資源優(yōu)勢,在做好瓦鋪村幫扶工作的同時,策劃組織舉辦了“茨溝發(fā)展論壇”,推動省社科院與漢濱區(qū)確立了“合作關系”,設立了“陜西省社科院漢濱區(qū)調研基地”,他邀請60多位專家學者到村為脫貧攻堅和強村富民把脈支招,矢志念好“山字經”。他徒步踏遍全村山山卯卯,自主拍攝宣傳片、設計制作宣傳展板,到省城、北京、廣東等地,利用“中國鄉(xiāng)村旅游博覽會”“中國大健康產業(yè)峰會”等高端平臺宣傳推介瓦鋪村,多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使瓦鋪村的生態(tài)、人文資源得到國家級機構和境內外投資商的認可與青睞;以生命、生產、生活、生態(tài)“四生”理念,策劃“大秦嶺茶絲古道生態(tài)文化旅游項目”,并簽訂項目框架協(xié)議,全力推進項目落地,力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三贏”目標。

      百姓的孫書記

      兩年任職期間,孫昉堅持每月駐村工作25天以上,脫貧攻堅落實規(guī)定動作不變通、不走調,創(chuàng)新自選動作有特色、有亮點,始終是村班子的主心骨和群眾的貼心人,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孫書記”。一年任職期滿之際,受群眾的聯名挽留,放棄回城,堅守瓦鋪村,繼續(xù)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被茨溝鎮(zhèn)黨委、漢濱區(qū)委分別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先后被評為安康市助力脫貧攻堅最美青年、全省優(yōu)秀第一書記和全國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突出貢獻人物。

      孫昉曾根據瓦鋪村的地形,用紅、黃、綠三色為村子設計了精美的圖標,其中紅色代表瓦鋪村的紅色基因,綠色代表山山水水,黃色代表未來的輝煌,整體就像一片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樹葉。

      2017年,在回望瓦鋪村兩年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時,孫昉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瓦鋪村脫貧致富,是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