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話官苗村
苗培全
遠在公元四世紀,也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64-439),匈奴左賢王劉衛(wèi)辰之子赫連勃勃,先在后秦皇帝姚興麾下當驃騎將軍,姚興曾給其鮮卑和雜胡二萬余眾,鎮(zhèn)守朔方(今陜西、甘肅、寧夏及山西等省北部的部分地區(qū)),后來逐漸強大起來。公元407年,赫連勃勃自以為他是夏氏后代,在高平(今陜西橫山地區(qū))自稱“天王大單于”,設立百官,在陜西北部建立起大夏國。后打敗東晉,奪取了關中。
大夏國的統(tǒng)治者對占領區(qū)的人民殘酷欺壓,無所不及。為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又遷徙本族后嗣移居關中各地。據《涇陽地名志》記載,赫連勃勃南侵后在今涇陽橋底鎮(zhèn)二郎溝建立了一個有名的“北寧村”(北方安寧之意),并大量移民于此。赫連勃勃的大本營就駐扎在橋底鎮(zhèn)東頭唯一的制高點的土臺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赫連臺”(即今天大安寺舊址,橋底鎮(zhèn)街東,東溝村南,緊鄰涇惠渠。2005年前一直是石橋中學),同時在東西塬頭建立了9個寨堡,名曰“一臺九連寨”的防務。在堡寨高處建起烽火臺,作為戰(zhàn)訊聯絡,駐有兵卒把守。發(fā)現敵情即點燃烽火臺上的煙火,晚上以火光,白天以濃煙為號,傳遞信號,調兵遣將。
現官苗村所在地是當時九寨中的第五個寨堡,位置居中(堡寨,就是現在村北的堡子)。據史料記載,當時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上只有十人左右。因此地農耕興起,灌溉方便,就有人家逐步移居此地。因堡莊為官莊,所以村名也叫官莊村。
官苗村的苗姓源于羋(mi)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大夫伯棼(fen)因罪被殺,其子賁黃逃亡到晉國,受到晉國君主的禮遇,受封在苗地(在今河南省濟源西南),所以又叫苗賁皇。苗賁皇也為晉國出了不少力,尤其給晉國出謀劃策,打敗了楚國。晉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封地地名為姓,遂成苗姓。
據《涇陽地名志》記載,明時因官苗現居地土地肥沃,又有白渠(鄭國渠之后的水利工程,即現涇惠渠的前身)良好的灌溉條件,位于西北北仲山腳下(今興隆鎮(zhèn)西苗村)苗族大戶人家搬來居住。因西苗村當時叫西莊苗村,故官苗村當時叫東莊苗村。后因官苗村的前身叫官莊村,逐步演繹成官莊苗村。隨著歷史的演變和人們的習慣,從清代起才稱為官苗村。
苗姓大戶搬入村中后,先在現在的村中偏西路北建起占地1畝坐北向南的苗氏祠堂(現葉勝年居住地)。建房30余間,有門房、廂房、大殿和后院,有寬2米、高3米,兩寸厚、兩扇開,帶4行黃銅炮釘的大木門。修有帶門墩石的門樓,門頂高懸寬6尺、高4尺的木質牌匾,中間刻寫藍色行書“苗氏祠堂”四個大字,作為苗氏家族議事和供奉祖先的場所(祠堂毀于清末的一場火災,只剩下門樓、大門和牌匾,存至1958年)。此后,又將苗氏祖墳從西苗村遷至村北臺塬頂(現怡科果汁廠北,五級抽水站南)。
淡家村距橋底街道西口100余米,因淡姓人入住較早,人口眾多而得名。又因原東西馬路到柳家溝口,要向南拐30米左右,才能進入街道,因此,人們又習慣稱其為淡家拐把子。
魯謝村緊挨淡家村,清朝中期有謝姓家族移居此地,清光緒年間有魯姓人家由本鎮(zhèn)李吉坊村遷來居住,因魯姓人口眾多,因此村名定為魯謝村。
扶托村位于官苗村西南1公里處。村名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傳統(tǒng)公認的是,明末鄧姓人始居此地,以木工為業(yè),因做木輪馬車的輻條而出名,故名為輻條鄧家。清末以近音字所代替,更名為扶托村。另據我縣著名作家白描在《天下第一渠》記述,海角寺到水利會館的沿革過程中的描述,社樹村和扶托村之間,原有一座名為“海角寺”的寺廟,扶托應該是“佛陀”的諧音。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海角寺的位置就應該在這個村或村以西的位置。據記載,海角寺有唐代遺物石幢,上刻有佛經,扶托這個村名怕直接與此有關,故將其記述于此,供人們思考和推斷,給有興趣者提供考證的參考依據。距扶托村西南1000米處,原來還有一個興旺村,系清朝中期,王姓人來此居住,后發(fā)展到七八戶的家族小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全部搬入扶托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確定生產隊時,官苗大隊分成8個生產隊,從東向西依次排名,淡家為一隊,魯謝為二三隊,官苗村以村中道路為界,北邊為四隊,南邊的東段為五隊,西段為六隊,扶托村為官苗村的七、八隊。試行一年后,大隊覺得四隊人口偏多,又將其分成兩個生產隊。東段仍為四隊,西段為九隊,排序一直沿用至今。
涇陽解放后,官苗村的群眾得到了新生。村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貫徹執(zhí)行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征程。官苗村走過了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的歷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改革開放方針的實施,給農村的發(fā)展帶來了勃勃生機,官苗村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六十年代初,村黨支部從村北靠臺塬,南臨涇惠渠,水旱地各半的實際出發(fā),積極興修水利,促進農業(yè)生產。組織帶領群眾在村西修建了抽水站,將涇惠渠水引向村北的溝口,增加灌溉面積300多畝。又在村北的兩條大溝內修筑攔水大壩,疏通水路,修筑滾水。這些工程建成后,不僅攔截了大暴雨時塬上的洪水,蓄水澆地,強化了水土保持,也改變了以往一遇大雨,洪水滿村流,甚至遭遇水災的歷史,根治了水患。1966年5月,縣上投資將原來的一級抽水站,擴建為五級抽水站,并定名為紅旗抽水站。五級抽水站建成后,將涇惠渠水引上塬頭,并向東延伸,不僅使官苗村北塬上的旱地變成了水澆田,還使興隆鎮(zhèn)的許莊村、符莊村和橋底鎮(zhèn)的橋底、東溝、寨子溝村的部分土地也得到灌溉,增加水澆地5000多畝。

▲綠盈盈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
村北的臺塬土地,溝壑交錯,地勢高低不平,地塊多、坡度大、不規(guī)則,無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飯。1966年,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官苗村響應毛主席農業(yè)學大寨的號召,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平整土地、修理臺塬的勞動。男女老少齊上陣,在僅有架子車的年代,硬是憑镢挖肩挑,架子車運送,夏戰(zhàn)酷暑,冬斗嚴寒,晝夜奮戰(zhàn)的精神,奮戰(zhàn)三年,挖高填低,整修出水平梯田1000余畝,為后來的灌溉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村黨支部帶領和組織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沖破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大力發(fā)展多種經營,積極發(fā)展生產,堅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八十年代,村內蘋果種植面積已有1000余畝,吸引了南方的不少客商,還引來了陜西怡科食品公司年產值過億的果汁廠在塬頂落戶。近年來,黨支部組織村民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陜西金橋乳業(yè)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標準化奶山羊和奶牛養(yǎng)殖基地各一個,日產鮮奶10余噸。官苗村8組村民張健,抓住國家加大“三農”建設的機遇,多方努力,在關中環(huán)線以南,建起了占地500畝,以日光設施蔬菜種植、現代化育苗、畜禽養(yǎng)殖等項目為主的綠盈盈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 , 為本村提供就業(yè)崗位36個,忙時在東溝、橋底、北趙等村使用臨工100多人。園區(qū)規(guī)劃合理,風景宜人,是集觀光旅游、農業(yè)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yè)產業(yè)園,成為陜西省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村黨支部還組織村民外出打工,承包工程,開辦建筑公司,把建筑業(yè)務擴展到國外。這些能人不僅把建筑業(yè)務越做越大,增加了個人的收入,還時刻關注著村上的公益事業(yè),積極捐資修路、建校奉獻愛心,回報鄉(xiāng)親。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改善和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村居民已達到540戶,人口2200人,解放前的破屋草房已無蹤影,一座座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拔地而起。
官苗村1962年通電,結束了世世代代靠煤油燈照明的歷史。1980年村民第一次看到了黑白電視。1976年隨著電力部門千伏變電站在村西頭的建成,經和變電站協商,在其門前西側打了一口60米深的井,修建水塔,鋪設管道,使四、五、六、九組共300戶村民用上自來水。人畜飲水從窖水、井水、渠水變成了安全的自來水、純凈水、礦泉水。村中的大街小巷道路全部硬化,鋪設排水管道4000多米,修建路邊小花園180多個。路面保潔有專人負責,村上安裝路燈。70%以上的村民擁有了家庭小汽車,手機和互聯網已經普及……村上的群眾真正富起來了。
物質生活的改善也促進了精神文明的提高。2008年村上成立了官苗村老年協會,組織老年人開展有益于社會和身心健康的活動。村上還建立了兩個共計2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置了體育活動和健身器材。隨著人們養(yǎng)生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廣場舞在中老年婦女中流行,健步走的人數不斷增加,書法和刺繡等活動也在村中悄然興起。
如今,官苗村北塬上果汁廠和村南的綠盈盈農業(yè)產業(yè)園相互映襯,涇惠渠水挨村流淌,涇(陽)淳(化)公路自南而北穿過。村南的關中環(huán)線和村西的咸(陽)旬(邑)高速公路更是增加出行的方便。官苗村由解放前的破落小村,變成了美麗富饒、文明衛(wèi)生、管理有序的示范村。
作者簡介
苗培全,涇陽縣人社局退休干部。
(本文選自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22年10月編輯出版的《涇陽村落》第一輯)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 · 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