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群娥 張西平

涇陽縣的縣前村地處陜西省涇陽縣城涇干街道辦東南,東與東關村接壤,西與西關村相伴,南與先鋒村相依、北鄰糧集村,屬城中村。全村總人口1843人,462戶,共7個小組,轄區(qū)總面積792畝,可耕地面積255畝。
縣前村處于涇陽縣城的白菜心,是整個涇陽縣域的核心地帶,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涇陽縣衙、鐘樓、文廟等所在地,有著厚重的歷史。
涇陽縣城很早就有,但和現(xiàn)在的城址有偏差。直到隋開皇三年(583)遷縣城于今址,以后再未變遷。明清之際,為了有效抵御戰(zhàn)亂和匪患,涇陽縣城修筑起堅固的城防工事。此時,涇陽縣城的城墻布局,如果從空中俯瞰,縣城城池頗似一只巨大的烏龜,匍匐在涇河北岸的灘地之上,別致而又堅固,故又稱“龜城”。正是縣城的烏龜形狀消解了涇河水患,保護了一方百姓安寧??h前村大概此時就存在了。
一

縣前村,是因為村莊處于涇陽縣衙門前而得名。
關于涇陽的老縣衙,一些老人還有印象,我們根據(jù)他們的描述,可以大概復原出老縣衙的模樣。曾經(jīng)的縣衙,門前有一對石獅子,足足有一人多高,獅子頭上有黑亮黑亮的眼珠,口銜的石球也玉潤光亮,真像是玉雕成的。獅子兩旁豎立著蟠龍鋼柱,全是精鐵鑄成的,煞是壯觀奪目。柱頂上是承接天露的銅斗,象征著上承天子的圣恩,下沐黎庶的深意。衙門的門頂上鑲嵌有“雲(yún)陽舊治”和“涇陽縣衙”的青石匾額。
走進縣衙,只見縣衙四周的院墻高大雄偉,右側是捕快們拘捕羈押犯人的班房,左側是老爺升堂訊問罪犯的地方??h衙里還設有民司、農(nóng)司、商司、學司等辦公場所。
涇陽縣衙歷經(jīng)幾百年,值得一提的是涇陽的知縣——涂官俊。涂知縣深得百姓愛戴,被稱為“涂青天”。涂官俊在光緒十一年(1885)、十五年(1889)曾兩次任涇陽知縣。他性好清靜,衙門屬吏不過數(shù)人,而政事卻井然有序。光緒十六年(1890)他捐資增修涇陽瀛洲書院,又在全縣興辦義學44所。在光緒十七年(1891)整頓涇陽各渡運輸秩序。光緒十八(1892)、十九年(1893)渭北大旱,他開倉放賑,又呈請省倉撥給豌豆等雜糧應急;定期周恤孤貧百姓。涂知縣在任期內(nèi)操勞過度,死于任所,就地葬于涇陽縣蔣路村。士民感戴,捐資建立涂公祠(在縣城二條街西段),春秋祭祀,并呈請朝廷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
明清時期的縣前村依托縣前街,憑借其優(yōu)越的經(jīng)濟地理位置,有了數(shù)百年的繁榮。這一時期,縣前村的駱駝巷就是當時經(jīng)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駱駝巷曾名駱駝彎,因其形狀彎曲,宛如駝峰,從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因為這里當時是涇陽茯茶貿(mào)易聚集地,很多從西部來的茶商都在這里停腳,巷子里有很大的一塊空地,是給駱駝提供歇腳的地方,所以這條巷子叫駱駝巷。
涇陽縣的駱駝巷為重要的南茶西運加工轉運的集散地。當時茯茶西運主要靠駱駝馱,茯茶銷售后,回來帶的毛皮、藥材、香料、珠寶等;南茶北運涇陽后,回去主要帶有在涇陽改制的蘭州水煙和在涇陽加工好的皮貨、中藥材和涇陽產(chǎn)的硝鹽及棉布。
清朝同治年間的回變,給涇陽縣城帶來滅頂之災。涇陽縣城的標志性建筑,鐘樓、鼓樓、文廟以及涇陽縣衙都沒有在這場大火中幸免。
涇陽縣的鼓樓鐘樓是縣城的重要建筑,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在回變之后鐘樓鼓樓進行了重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鐘樓鼓樓以及四明樓被拆除建涇陽戲院。
涇陽縣的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但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廟碑記》中載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廟的情況。
文廟被火燒后,同治四年(1865),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清光緒十一年(1885),吳周氏捐銀四萬兩重修文廟,建筑樣式參照曲阜孔廟,僅是規(guī)模較小而已。建國初,文廟被學校占用,之后改為糧站、種子公司。20世紀90年代初,涇陽縣又將文廟修葺,辟為縣博物館。
近年來,涇陽縣又在文廟遺址前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文廟廣場。文廟博物館珍藏了大量的文物供人們免費參觀,又對古建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廣場上群眾以各種形式休閑娛樂,而文化墻上以浮雕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集中展示了涇陽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名人的風采,使人們在游樂的同時又接受了教育。
戰(zhàn)亂后的縣前街也就成了霜后黃花,昔日的繁華已經(jīng)不再了。一些逃到?jīng)荜柕耐獾厝嗽谶@兒落腳建房,才略成新街。在這兒住下的大多是做茶葉、皮貨、絲綢的小販,以及雜耍藝人,還有打鐵的、做木器的手藝人,他們在此地繁衍生息成了新一代的縣前村人。
而涇陽縣衙歷經(jīng)戰(zhàn)亂后,也大不如以前。劉鎮(zhèn)華、馮玉祥、楊虎城以及后來的馬鴻魁等先后入住涇陽,坐鎮(zhèn)縣衙。
1952年5月,馮世光擔任新中國涇陽縣第三任縣長兼縣人民法院院長。她在任期間,治理鹽堿地,使一些顆粒無收的鹽堿灘變成肥沃良田。又在灌區(qū)打井灌溉,,實現(xiàn)渠井雙灌。在整修縣人民政府時,她考慮到舊縣政府沿用老式縣衙建筑格局,大門南開,背向大街,不利于群眾來訪,于是力排眾議,果斷地將大門北開,以方便群眾進出,一時傳為美談。群眾稱贊她:“女縣長,不一樣,衙門開的變了向。過去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F(xiàn)在衙門朝北開,方便群眾設公堂?!?/p>
二

縣政府門朝北之后,縣前村雖保留了“縣前”的名字,但已經(jīng)不是“縣前”了,而是“縣后”了。而此后,還保留有“縣前”名字的還有“縣前小學”。
縣前小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的公辦完全小學。其前身是“水惠小學”,由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創(chuàng)辦。那時,李儀祉先生為了興修水利,急需培養(yǎng)一些可用之才。他便在溫家的大院舉辦培養(yǎng)水利人才培訓班,這一舉動為后來的涇惠渠的修建培養(yǎng)了大量可用之才。在此以后,把原來辦班的地方,就作為一個惠民學校,至此“水惠小學”誕生。解放后,水惠小學更名為“縣前小學”。
近年來,縣前小學以“童真童夢,幸福人生”為辦學愿景,各方面工作得到不斷改善提高,得以長足發(fā)展,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2022年8月,縣前小學更名為“涇陽縣城區(qū)第四小學”,“縣前”從此被抹去。
縣前村的逸夫小學有著更悠久的辦學歷史。 清乾隆五年(1740),知縣唐秉剛主持,在此地修建瀛洲書院。1902年奉詔改為蒙養(yǎng)學堂。1913年改為文廟小學。1984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涇陽縣教育局直屬小學,更名為“涇陽縣城關小學”。2001年香港企業(yè)家、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贈53萬元人民幣,建成逸夫教學樓一座,學校再次更名為“涇陽縣逸夫小學”。2022年8月,逸夫小學改名為“涇陽縣城區(qū)第六小學”。
三

縣前村最有名的便是“縣前茯磚茶”??h前茯磚茶創(chuàng)造于1316年(元·延佑三年),隨茯磚茶文化的逐漸興盛,于1368年成名,有700年的歷史,被公認為茯磚茶鼻祖。
漢起唐興的西域以茶易馬交易,雖朝代更替而茶運不衰。古時交通不便,在長期車船轉運中,拋載、防雨始終困擾著人們。約在宋熙寧變法1068—1077年間,有批茶到?jīng)荜?,因受雨淋,晾曬后包裝入庫。后發(fā)現(xiàn)茶結塊生滿黃點,“放壞”的茶扔掉可惜,便大膽嘗試,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酵后的茶葉口感效果更佳。涇陽茶人經(jīng)過二百多年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以“原料是基礎、加工是關鍵、儲藏是升華”的獨特茯茶制作工藝。到明洪武初1368年,鑄就以地域署名的品牌“涇陽茯磚茶”,堪稱茶中茅臺!古代的茯磚茶為官茶,由國家嚴格掌控。史傳朱元璋的一個女婿歐陽倫因走私官茶被正法。
縣前茯磚茶的前身是縣前村的“盛和泰”老茶行,是茯磚茶誕生之源頭,被世人傳頌為“天下第一磚”。700年來,該茶以“養(yǎng)腸胃,甲天下”聞名于世,被譽為“腸胃磚”“生命茶”、“長壽茶”。曾先后受到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泰國皇室和日本皇室、蔣介石夫婦等的青睞。民國23年秋,作為宋氏家族御醫(yī)的茶癡劉全祿寫詩一首曰:“先品縣前磚,再評天下茗”,“湯紅醇香厚,茶中養(yǎng)生王”。
據(jù)記載,滿清時,涇陽知縣得知陜甘總督左宗棠到?jīng)荜柊菀娝亩鲙熜旆?,他特意拿出涇陽茯磚茶招待左宗棠。
涇陽茯磚茶經(jīng)歷盛衰,到新中國成立時僅剩八家加工廠:茂盛、意誠、馬合盛、天泰運、裕興重、慶余、積成、元順棧,都集中在縣前地界。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茯茶一度停產(chǎn)。

2009年4月,茯磚茶源頭的縣前村八老:田生林、劉百順、胡冬至、趙世民、李巧云、朱全盛、李滿洋、張云濤,八戶集資合作創(chuàng)立了“復興盛茶業(yè)合作社”,先后四次下湖南,續(xù)茶緣,考工藝,究數(shù)據(jù),經(jīng)過一年多的反復試制,第八次終于試制成功,搶救了瀕臨失傳的“涇陽茯磚茶”。
能見證縣前村悠久歷史的還有一顆古老的槐樹,它至今依然繁盛。老槐樹位于涇陽縣城四明巷與縣前街交匯處,今年已經(jīng)有700多歲了,它見證了社會的變遷,默默的注視著這里所有經(jīng)過的人……
上世紀90年代,這個歷經(jīng)滄桑的老槐樹差一點被連根“拔起”,有人建議把這個老槐樹,移植到新建的涇干湖公園??h前村人堅決反對,這棵樹為他們守著好風水,保佑著他們的子孫平安。最終老槐樹才繼續(xù)在這里生長,接受人們的朝拜。
四

縣前村后來也多次改名,但最終還叫“縣前村”。在解放后,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在原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初級合作社。1955年轉為高級合作社,簡稱城中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三原縣涇陽人民公社城關管理區(qū)縣前生產(chǎn)大隊。1960年改為涇陽人民公社城關鎮(zhèn)縣前生產(chǎn)大隊。1964年全國開展社教運動,縣前生產(chǎn)大隊改為東風生產(chǎn)大隊。1984年行政體制改革,東風生產(chǎn)大隊劃分為兩個行政村,1、2、4、7生產(chǎn)隊劃為縣前村,3、5、6生產(chǎn)隊劃為南門村。1992年將兩村合為一村,統(tǒng)稱縣前村,并延續(xù)至今。
近年來,縣前村在鄭永生、康建軍等兩委會班子的帶領下,積極開展便民服務,為群眾辦實事。比如,縣前新村距縣前村約2公里,屬縣前村偏遠的一個組。天然氣管道一直未通,經(jīng)村兩委會多方協(xié)調(diào),于2018年11月初,將天然氣管道引進縣前新村,使縣前新村21戶村民用上了干凈潔凈的天然氣爐灶??h前村二組南環(huán)路武校路,多年來大車碾壓破損,嚴重影響群眾的生活出行,經(jīng)村多方協(xié)調(diào)予以硬化,解決了群眾的出行問題。2020年,村委會協(xié)調(diào)解決四明巷路西、南環(huán)路北,駱駝巷、縣前街等街巷的天然氣管道增容更換,解決了群眾用氣氣壓不夠的問題。為縣前新村解決吃水難的問題,村內(nèi)管道已鋪設完畢,水表已安裝至各戶。更換縣前街路燈近20余盞……
新的時代,隨著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縣前村黨支部繼續(xù)奮斗,他們還有更高的奮斗目標。他們要讓縣前村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逐步過上全面小康生活。家家通自來水、天然氣,出門有干凈的水泥地,真正實現(xiàn)吃講科學營養(yǎng)、穿著得體時尚、住房舒適寬敞、行有車輛、文化娛樂多樣、生活社會有保障,幸福的笑容時時展現(xiàn)在村民的臉上。縣前村也會緊隨時代發(fā)展,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潮流下,努力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讓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
邢群娥 張西平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