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陰,無雨。
這樣涼爽的天氣是考古發(fā)掘工作人員的最愛。
在固原市原州區(qū)南塬寇莊北朝、隋唐墓地,懸掛著一條寫著“曾經絲綢重鎮(zhèn),今日文化固原”的橫幅,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朱存世帶領十幾名考古工作人員及當?shù)剞r民,細致而忙碌地起挖一座大墓的封土。
“從鉆探情況和墓制可以初步判斷這是一座隋唐墓,極有可能出土一批珍貴文物?!敝齑媸赖呐袛?,來自南塬墓地不菲的考古發(fā)掘業(yè)績。
南塬一帶赫赫有名的北周李賢夫婦墓地、北周宇文泰墓和隋唐中亞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地,曾出土了鎏金銀壺、玻璃釘碗、白人骨架、羅馬金幣、薩珊銀幣、金覆面、藍寶石印章等眾多國寶級文物,皆與絲綢之路有關。
寧夏,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控扼著絲綢之路,留下了大量的世界文化遺產。
寧夏,一個絲綢之路想繞都繞不開的歷史地理坐標。
中央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zhàn)略。寧夏一定能夠擔當起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支點的歷史重任,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新寧夏。
信心之一來自于: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的寧夏,曾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交通樞紐、商貿大城、軍事重鎮(zhèn)、大唐國門——無法抹去的重要節(jié)點
走進固原博物館,如同走進時間隧道,陸路絲綢之路蜿蜒千年。
陸路絲綢之路,從中國長安(今西安市)起步,經中西亞至歐洲,是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途經27個國家,長8000公里,具有國際化意義。
學者通常把這條古道劃成三段:東段,關隴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國境外。
東段關隴河西道又分為南北中三道,寧夏固原處于北道上:從長安經成陽縣出發(fā)西北行,過乾縣、彬縣,沿涇水河谷北進,過長武、涇川、平涼,由瓦亭關北上固原。此后,沿清水河谷,向北經石門關(須彌山谷)折向西北經海原縣,抵黃河東岸的靖遠,過黃河達景泰縣,抵武威,穿越河西走廊入敦煌,再至西域和中西亞、歐洲。
“固原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絲路干道,可謂‘關中咽喉’?!睂幭纳缈圃簹v史研究員薛正昌說。
絲綢之路像一條汪洋恣意的河,人流、物流、資金流、思想流在往來穿梭。
交通要地必造大城。
漢代,絲綢之路剛剛打通之際,朝廷便興建固原城,名曰高平城。
它由此成為交通樞紐、軍事重鎮(zhèn)、大唐國門,是絲綢之路上往來人們的樂園。
中西亞各國向長安、洛陽進發(fā)的使者,曾在固原駐足歇息。
南塬出土了6具白人骨架,彭陽海子塬和中衛(wèi)常樂墓地也出土了疑似白人骨架?!翱梢钥隙ǎ幸蝗褐形鱽啺兹嗽趯幭纳啦±线^?!睂幭奈奈锟脊叛芯克L羅豐在其著作中說。
他們是誰?
羅豐把可能的箭頭指向中亞粟特人,“昭武九姓”之一的史氏家族。
固原隋唐墓地出土的6件史氏家族墓志,向今人展現(xiàn)著史氏白人當年的風采,他們大多是皇帝身邊的人,有的給皇帝養(yǎng)馬,有的給皇帝當翻譯,有的給皇帝當保鏢,有的幫皇帝管理外來宗教,有的壟斷了絲綢之路的邊貿生意……
史射勿、史索嚴、史道洛等墓葬中,出土了金覆面、金團花、金帶扣、金帶飾、羅馬金幣、波斯銀幣等,無不是六至七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稀有物證。
史射勿的祖先善于商賈,將大量的東羅馬、中亞、波斯的貨物帶到中國。移居固原后,隨著資產的不斷積累,這些“胡人”的社會地位得以提高,進入了上流社會。據(jù)史料記載,史射勿先后隨李賢的兒子、二弟鎮(zhèn)守、征戰(zhàn)過。后來,史射勿成為驃騎將軍,跟著隋煬帝下過揚州。
這樣一來,李賢夫婦墓中陪葬刻記希臘神話的鎏金銀壺、玻璃碗以及異域圖樣的金戒指就不足為奇了。
“固原土生土長的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和田弘,在絲綢之路沿線重鎮(zhèn)擔任要職,對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絲綢之路沿線商貿發(fā)展有過重大促進作用?!睂幭目脊艑W者馬建軍說。
中西方文明:因碰撞交流而融合
李賢夫婦、田弘、史氏家族等北魏、隋唐墓地出土的為數(shù)眾多的中西亞文物,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再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史氏家族墓葬手握或口含金銀幣及使用金覆面的葬俗,體現(xiàn)了其祖上在中亞的喪葬習俗,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固原流傳。
南塬墓地出土的北魏漆棺畫中的環(huán)狀連珠紋幾何圖像、餐飲圖等具有中亞風格。
高鼻深目的歐羅巴白人形象多次出現(xiàn)在寧夏出土的中西亞文物上。鎏金銀壺壺把上的高鼻深目胡人頭像,不是波斯薩珊人,是中亞巴克特里亞人。南塬墓地出土的武士俑、壁畫中的文臣武將高鼻深目、雄壯威猛,體現(xiàn)了鮮明的中西亞風格。
在固原出土的綠釉樂舞扁壺圖中,七人均頭戴蕃帽,身著窄袖翻領胡服,足登靴,是西域人形象。扁壺圖中樂舞是比現(xiàn)在廣場舞還瘋狂的胡旋舞。
鹽池出土石門上也雕刻著胡旋舞圖:對舞的雙人是西亞胡人,高挑的鼻子與深凹的眼窩洋溢著樂舞的快感。
與胡旋舞石門一起出土的鹽池縣唐墓群墓志顯示,胡旋舞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就從中亞經固原傳入中國,并迅速成為老少皆宜的最流行的文娛藝術。
原州區(qū)南郊九龍山漢墓中出土了微型玻璃制品,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玻璃釘碗,北周貴族田弘及夫人墓中出土900多顆玻璃小珠等,學術界認為是從波斯等國進口的。
而南塬唐史耽訶墓中出土的小玻璃碗、喇叭形玻璃花、玻璃花結等,羅豐認為是當時羅馬、波斯的玻璃制造技術已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粟特人何稠等“高新技術人員”與中國官方合作經營中外合資項目:在中國開礦制造羅馬、波斯風格的玻璃器。
中西方文化在絲綢之路寧夏段上碰撞與交流的最大手筆是,開鑿須彌山石窟。
寧夏考古學者馬建軍的一段話值得分享:須彌山石窟自西向東,由遠而近,各個石窟的固原本地民族特色越來越濃,外來影響則越來越淡。這一文化現(xiàn)象真實記錄了由“胡貌梵相”轉為“秀骨清像”、由“體態(tài)清秀”轉為“魁梧強健”、由“厚重敦實”轉為“曹衣出水”的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三次造型轉變。須彌山石窟是其西方敦煌等泥塑石窟的“近親”,又是其東方云岡、龍門石窟等石刻石窟的“遠戚”,是“近親”和“遠戚”之間的媒介和過渡帶。
信仰不同,比鄰而安
南塬出土的一枚薩珊銀幣:銀幣正面為薩珊王側面肖像。背面中央為祆教祭壇,兩名祭司站立在祭壇兩側。
祆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南北朝時期,信仰祆教的中亞粟特人是絲綢之路的舵主,往來于東羅馬、波斯、中國做絲綢換金銀幣的生意。
史道德墓中出土的金覆面、YKJM33唐墓中出土的金箔制冠狀飾物,也都有與祆教有關的新月托日圖案。
史訶耽墓中出土一枚天藍色寶石印章,凹雕著一只雄獅,雄獅身后豎著三桿,桿頭上有含苞欲放的花蕾。羅豐認為,印章上的圖案與祆教有關:雄獅是祆教崇拜物——太陽的代表,有花蕾的三桿是祆教中的生命樹。
佛教文化東入中土,是逐漸隨著外貿、外交途徑沿著絲綢之路進入的。須彌山腳下的石門關,是北上大漠、西出隴右的絲路要道,自然受佛教文化洗禮。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后秦及北魏、北周、隋唐佛教盛行,當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再度融合時,須彌山大佛便誕生在絲綢古道上。
蒙古軍西征時,伊斯蘭文明的天文、歷法、醫(yī)藥、建筑等科學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開城是成吉思汗南征宋朝的避暑行宮,也是安西王最宏偉壯麗的宮城,被馬可波羅驚嘆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元朝在絲綢之路必經的開城設立安西王府,并在六盤山地區(qū)大量駐軍、屯田。漢人、蒙古人和中亞的回回、畏兀兒、欽察、康里、哈刺魯?shù)雀鞑孔暹w徙至開城雜居,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和發(fā)展。安西王阿難答率10萬將士皈依伊斯蘭教,并在以開城為中心的六盤山地區(qū)繁衍生息,很快與當?shù)仄渌鼗厝酥饾u融合演變成為回族。
文物及史籍給今人描述著這樣的情景:
沿著漢代開辟出來的絲綢之路,當滿載著波斯、羅馬奢侈品的駝隊進入固原,瞬間便成為一個城市的中心。北周權臣李賢的家眷從中淘到了鎏金銀壺、玻璃丁碗、西洋戒指等,北周大將軍田弘家屬從粟特商人手中收購了很多東羅馬金幣;駝隊還從故鄉(xiāng)給史姓、康姓、安姓等白人帶來了信物,一件鎏金水晶飾品,或者一個喇叭型玻璃花……
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蘭教等的傳教者、信仰者歷經千難萬險,趕集似地來到固原,尋找發(fā)展的空間。信徒們心中有各自精神世界,但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筑比鄰而建卻相安無事。信仰不同,并沒有成為他們做朋友的障礙。
那群自西而來的白人,在寧夏歇腳或長住,傳播信仰,積累財富,交流知識,留下文明的履痕……
(編輯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