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向 >> 正文
      【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qū)行】延安市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提升
      2021-03-30 14:40:09 來源:新西部網 作者:王順利

      ▲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主任劉濤(左二)

      新西部網延安3月30日消息(記者王順利)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主任劉濤今天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延安市各級黨組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緊扣“圣地延安黨旗紅”主題,緊盯“跑在前列、爭當示范”目標,聚焦追趕超越,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全面落實《延安市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提升組織力三年行動方案》,埋頭苦干強基礎,守正創(chuàng)新求突破,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提升。

      一、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延安落地落實

      (一)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黨的建設始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fā)展,引領黨員干部自覺接受思想洗禮和黨性錘煉,切實肩負起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政治責任。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市委在全省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作交流發(fā)言。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三卷,堅持舉辦全市領導干部讀書班,市委常委會、市委理論中心組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編印《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延安實踐案例》8期,精選10個典型案例公開出版發(fā)行,常態(tài)化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貫徹落實情況“回頭看”,以實際行動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以實績實效做到“兩個維護”,講政治成為圣地延安黨員干部最鮮明的底色。

      (二)創(chuàng)新開展“學用新思想、奮進新時代”主題競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學習主線,以“五個一”(每月1次學習分享會、報告會,每季度1次主題征文,評選1次學用標兵、每半年1次講評競賽,年底進行1次總結)為載體,依托“學習強國”延安平臺、“學習書院”實體平臺和工作崗位實踐平臺,按照“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線上推廣”閉環(huán)結構,通過學習競賽、技能競賽、勞動競賽等形式,利用延安黨建視訊系統,創(chuàng)新開展“學用新思想、奮進新時代”主題競賽。舉辦市縣鄉(xiāng)村四級萬人線上分享會、報告會等8次,開展各類競賽5700余場次,舉辦研討會、分享會等15000余場次,參與黨員群眾超過30萬人次,涌現出1700余名“學用標兵”,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延安落地生根。

      (三)持續(xù)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營養(yǎng)。發(fā)揮好延安紅色資源、黨性教育基地功能,建成全國首個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體平臺延安學習書院,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和“黨性教育研究中心”,創(chuàng)辦理論季刊《學習》,開設初心、使命、忠誠、干凈、擔當五堂“特殊黨課”,舉辦“回望延安一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延安時期黨的組織建設”等展覽,制作的36集黨史黨性教育片《回望延安》獲得第十五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二等獎,近三年全國各地63萬名黨員干部來延安補鈣鑄魂。

      二、盯緊抓實重點難點,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一)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不松勁。壓實壓緊縣鄉(xiāng)黨委主體責任,加強“四支隊伍”管理,落實198個市直部門單位包村扶貧,選派1807名第一書記駐村扶貧,2.7萬名干部駐村聯戶,1499個駐村工作隊、4591名隊員駐村幫扶。在第一書記中開展“講好我的扶貧故事”活動,組建“延安市第一書記聯盟”,為第一書記和160余戶涉農企業(yè)、600余家集體經濟合作社搭建起直銷農產品的網上平臺。出臺《關心關愛基層一線干部十條措施》,全面提高駐村干部福利待遇,累計提拔脫貧攻堅一線干部2314人、表彰獎勵2870人,激勵“四支隊伍”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整鄉(xiāng)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xiāng)創(chuàng)建行動,持續(xù)開展“千村示范、萬村達標”活動,建成省級標準化示范村62個。圣地延安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延安市委、延川縣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延安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中國扶貧交流基地之一,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減貧成就的重要窗口。

      (二)持續(xù)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大力實施重點扶持、示范培育、空殼清零“三大行動”,積極推廣“十種模式”,形成多種模式同步推進的發(fā)展格局。建立健全“五項機制”,推行村委會與集體經濟組織賬戶分設,建立“村財鄉(xiāng)管一賬戶、收入支出兩條線”等制度。推廣“支部+合作社+企業(yè)+貧困戶”扶貧模式。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扶持資金4.1億元,落實重點扶持村148個、示范培育村200個、空殼清零村334個。2020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3.7億元,較上年增長18%,1059個村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168個村收入超過100萬元,3個村收入超過1000萬元,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

      (三)強化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推行鎮(zhèn)村兩級動員、班子內部商定、鄉(xiāng)鎮(zhèn)黨委研判、依法組織選舉、離任懇談鼓勵“五步工作法”,讓黨的領導、民主集中、依法辦事、關心關愛在全面推行“一肩挑”中實現有機統一。大力實施“領頭羊”培育工程,從大學生、返鄉(xiāng)青年、退伍軍人中遴選1420人進入村級后備力量。全市13個縣(市、區(qū))村(社區(qū))“兩委”換屆工作全面完成,共選舉產生村(社區(qū))“兩委”成員11972人,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9.11%。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7.61歲,下降0.89歲;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59.82%,上升16.62%;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xiāng)人員、本鄉(xiāng)本土大學畢業(yè)生、退役軍人等“四類人員”達到7194人,占比60.09%,實現了學歷提升、年齡下降、結構更優(yōu)的目標。

      三、織密筑牢組織體系,城市基層黨建攻堅突破

      (一)深入推進街道體制改革。在全市18個街道辦事處、131個城市社區(qū)中開展街道體制改革,取締設置在街道和社區(qū)中間的夾層機構,確保街道與社區(qū)政令暢通。取消街道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職責,建立社區(qū)事務準入制度,讓街道集中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賦予街道對職能部門派出工作機構負責人的人事考核征得同意權及區(qū)域內重大事項參與審定權,提高街道區(qū)域統籌能力。在寶塔區(qū)向陽社區(qū)蹲點半年,形成17萬余字的《向陽調查》,為城市黨建破題打牢基礎。

      (二)全面實施城市社區(qū)“強基”工程。實施以“建強活動陣地、增強服務功能、配強人員力量、加強經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社區(qū)“強基”工程,全市投入3億元對131個城市社區(qū)升級改造,普遍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市財政每年列支2420萬元強力保障社區(qū)辦公、黨建工作、服務群眾經費,充實社區(qū)專職工作者、網格員1600余人,廣泛推行“一站式”服務,社區(qū)黨組織服務居民和基層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三)強力推動城市黨建與基層治理融合。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延伸到小區(qū),成立居民小區(qū)、業(yè)委會、物業(yè)企業(yè)黨支部721個,構建社區(qū)黨總支、小區(qū)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絡”,將黨的領導落實到城市社會治理最基層。探索建立公安、城管、應急、市場監(jiān)管等部門參與的街道社區(qū)綜合執(zhí)法平臺,通過黨建聯抓、服務聯動、資源聯享、治理聯管、發(fā)展聯推“五聯共建”,實現駐區(qū)單位共建、公共資源共享,推動社區(qū)基層治理融合發(fā)展。子長市“同一個家”做法入選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yōu)秀案例。

      四、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黨建整體提升

      (一)機關黨建提升工作效能。制定《進一步優(yōu)化市直機關黨建管理體制的意見》,夯實市機關黨組(黨委)和機關工委的工作職責,優(yōu)化管理權限,進一步明確市直機關工委和國資委等7個黨組性質的黨委職責,深化“評星定級、追趕超越”和爭創(chuàng)黨員“示范崗”“先鋒號”活動,機關效能明顯提升,干部作風持續(xù)好轉。

      (二)非公和社會組織黨建凝聚發(fā)展動力。深化“評星晉級、爭創(chuàng)雙強”活動,黨的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86%和85.6%,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五星級黨組織達到23個,煒衡律師事務所黨支部評為“全國律師行業(yè)先進黨組織”。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0%以上。

      (三)國企黨建促進生產經營。出臺《延安市市屬國有企業(yè)黨建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實行黨建工作生產運營雙百分考核,推動32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16家國有企業(yè)集團公司把黨建工作寫入公司章程,11家累計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市屬國有企業(yè)資產總額增長12.4%,老國企煥發(fā)出新活力。

      (四)學校黨建助力教育質量提升。在寶塔區(qū)開展全省公立中小學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工作,推行中小學?!耙恍R黄贰眲?chuàng)建工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落實,優(yōu)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群眾,全省教育黨建現場會在延安召開。

      (五)公立醫(yī)院黨建與業(yè)務融合發(fā)展。成立醫(yī)院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全市25家公立醫(yī)院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出臺公立醫(yī)院和民辦醫(yī)院結對幫扶實施辦法,不斷深化“白求恩醫(yī)療服務隊”黨建品牌,促進黨建與業(yè)務深度融合。

      五、樹立大抓基層導向,推動黨建基礎工作提質增效

      (一)提升支部工作質量。開展“支部建設提升年”活動,制定支部建設5個方面38項提升標準,堅持每年按10%的比例整頓后進支部,推進支部設置標準化、組織生活正常化、隊伍管理精細化、工作制度體系化、陣地建設規(guī)范化,全市先進支部達到40%以上。實行支部工作“一卡通”和支部工作手冊管理,設立支部書記工作交流群,有效解決組織生活不正常、黨務干部不會干的問題。全市基層黨組織達到7007個,較2018年增加202個,其中黨支部6178個,增加147個,三年來整頓提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506個,各領域黨建示范點達到500個以上。

      (二)完善黨建制度體系。著眼提高治黨管黨科學化、規(guī)范化水平,不斷完善組織設置、組織生活、組織運行、組織管理、組織監(jiān)督等組織制度,堅持四級書記抓黨建機制,落實各級黨組織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制度,建立黨委(黨組)書記聯系點610個,市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連續(xù)五年位居全省優(yōu)秀行列。堅持黨建調研檢查“八不”做法,基層減負取得初步成效。制定出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機制13項,先后推出黨員承諾制、“兩說一聯”、“問題墻+回音壁”等一系列具有延安特色的黨建制度。“代辦領辦、便民服務”機制獲得2020年度全省組織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成果二等獎。

      (三)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偨Y近年來常態(tài)化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解決班子自身問題經驗,堅持“四不開”“四重開”(征求意見不充分的不開、主題不突出的不開、對照檢查材料未經審閱簽字的不開、實施方案未報批的不開;對問題找得不精準的重開、剖析原因不深刻的重開、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嚴肅的重開、整改措施不具體的重開),將馮振東案、祁玉江案以案促改與趙正永嚴重違紀違法案以案促改緊密結合、一體推進,提高黨內政治生活實效性。嚴格落實組織生活會、黨員領導干部雙重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三會一課”等制度,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嚴肅性。

      (四)從嚴教育管理監(jiān)督黨員。開展農村發(fā)展黨員違規(guī)違紀問題排查整頓試點工作,嚴把發(fā)展黨員政治關,全市連續(xù)三年未發(fā)展黨員的村子實現清零。三年發(fā)展黨員10722名。全面推行黨員“政治生日”制度和“承諾—積分—評議”黨員管理辦法,推動黨員教育、管理、監(jiān)督相融合,激勵廣大黨員牢記黨員身份、主動擔當作為,涌現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柯小海,全國脫貧攻堅創(chuàng)新獎先進個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張延剛等一批先進典型。

      (五)不斷提高黨建信息化水平。整合遠程教育、黨建網、黨員小書包等平臺,打造“圣地延安﹒智慧黨建”品牌,建成啟用市縣鄉(xiāng)村四級黨建視訊系統,該系統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主題競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實施完成遠程教育“三創(chuàng)三爭一提升”三年行動,全市所有縣(市、區(qū))達到升級示范縣標準。涌現出以宜川縣“互聯網+合作社+電商”、子長縣“遠教專家服務團”為代表的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示范標桿?!笆サ匮影病ぶ腔埸h建”榮獲數字陜西建設優(yōu)秀成果和最佳實踐案例。延安黨建公眾號受眾覆蓋到除臺灣以外的全國各省區(qū),對外影響力顯著提升。

      (六)黨旗在防疫一線高高飄揚。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市6000多個基層黨組織和5萬多名黨員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一線,在集中隔離點、檢查點成立臨時黨支部803個,15.78萬名黨員捐款1253萬元,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在抗疫一線發(fā)揮了中堅作用。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