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邊疆民族地區(q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研究
      2014-07-02 14:14:00 來源:新西部雜志

      楊 云 李玉娟 車 轔

      (云南農業(yè)大學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本文概述了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組織傳播、媒介傳播、人際傳播,分析了傳播途徑的特點。同時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進行了反思。指出,在傳播團體大眾成員的選擇上,要優(yōu)先選取來源于傳播地域的本土人才;傳播內容要淺顯簡單,避免枯燥無味,寓教于樂,寓教于情,要使受眾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受傳。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邊疆民族地區(qū);傳播途徑;反思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大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廣大群眾能更好地掌握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好發(fā)展添磚加瓦。尤其在邊疆民族地區(qū)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為迫切,現(xiàn)階段,我國發(fā)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邊疆民族的生活相對我國發(fā)達地區(qū)而言,還有待提高及改善,為更好地讓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需凝聚邊疆群眾的思想,朝著共同目標和方向前進。但由于邊疆民族地區(qū)存在語言多樣、信仰多樣、習俗各異、發(fā)展水平差參不齊等導致在該地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對較大挑戰(zhàn)。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qū)加強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采取有效的傳播途徑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牢牢占領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主戰(zhàn)場,使之更好地被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眾接受、認同,進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指導思想及鞏固邊疆、民族團結。

      一、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

      當前,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主要歸為三類:組織傳播、媒介傳播、人際傳播。三類傳播途徑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都各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下面透過對三類傳播途徑在實際中的運作過程的認識,進而為下文的進一步研究奠定素材基礎。

      1、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作為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途徑之一,其是一種在一定組織下有領導的進行有一定規(guī)模的信息交流活動,其傳播主體是以一定的組織或團體的形式,在指定的場域、時間內期待通過一些載體使場域內的受眾發(fā)自內心地接受及認同馬克思主義。這類途徑運作流程有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組織傳播主體由誰來構成的問題。組織傳播主體非由單一個體承擔,基于考慮到邊疆受眾對傳播主體情感認同的問題,其傳播主體構成標準趨于大眾化、多元化、專業(yè)化,例如農民宣講團、民族干部宣講團。其次,組織傳播時間與場域的選擇問題。傳播時間充分考慮從邊疆受眾日常作息時間為主,不占用受眾生產(chǎn)時間、休息時間,選用休閑時間。同時,場域內的環(huán)境舒適與安全也可以使受眾內心與精神處于放松狀態(tài),利于受眾輕松愉快地接受外部傳遞的信息。最后,組織傳播載體的選用問題。組織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是一種面對面的形式,考慮到各受眾自身知識差異性,傳播主體通常會采用口語傳播為載體,宣講內容貼近生活,期待與受眾之間產(chǎn)生互動,使場域內的受眾能接受及理解宣講內容。

      以“怒江大峽谷深處的農民宣講團”【2】為例:2011年11月,云南省福貢縣在原有的機關宣講團、老干部宣講團的基礎上,新建了農民宣講團,由村干部代表、農村致富能手、民族文化傳承人、草果種植大戶、農家樂經(jīng)營者等7位講師組團,組織一個典型的集邊疆、民族、宗教、貧困和高山峽谷為一體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地區(qū)群眾在一處不大的籃球場上進行基層理論宣講,這些身帶大眾化色彩的宣講員們說著少數(shù)民族群眾聽得懂的民族語言、講著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與受眾互動問答,以接地氣的方式將黨的精神、國家政策言傳身教于邊疆受眾。

      以“云南省德宏州民族干部宣講團‘五用’技巧”【3】為例: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宣傳黨的理論中,德宏州政府基于邊疆民族特點,即民族支系多而產(chǎn)生受眾在語言上、文字上、習俗上等等的異同,要在諸多異同體內取得共鳴,傳播主體需多元構建,而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生產(chǎn)生活、語言風格,所以,德宏州政府不僅在宣講這塊充分利用了民族干部這個專業(yè)主體,而且在傳播時間與場域上選用駐村方式,即白天與老百姓在田間地頭勞作,晚上與老百姓坐在火塘旁邊拉家常,在勞作和拉家常之中將黨的精神灌輸?shù)搅死习傩招闹?。在傳播載體上,除了口語傳播,還有文字傳播、文化傳播,即出版多語言的報刊及舉辦民俗文化節(jié)目等多種載體向受眾傳遞信息。受眾在傳播主體“講得好、聽得明、讀得懂、看得見、貼得緊”的“五用”措施作用下是為了讓邊疆民眾更加了解黨的理論政策與國家的時事政治,理解國家對邊疆實施優(yōu)惠的政策,使得邊疆民眾更能體會其所享受到國家發(fā)展成果源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進而使得邊疆民眾更加相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有利于人民、更有利于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有益舉措。

      2、媒介傳播

      媒介傳播主要指傳播主體采用哪類物質載體來負載、加工、傳遞信息給受眾,這里強調的載體,按照媒體的性質主要指“信件、書籍、報紙、雜志、廣告冊等紙媒;電視、廣播、網(wǎng)絡、數(shù)字產(chǎn)品等電子媒體;手機、無線網(wǎng)絡、便攜網(wǎng)絡等第五媒體。”【4】媒介傳播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所承擔的信息傳播中樞位置從未被忽視過。尤其在邊疆地區(qū),由于民族地區(qū)居住著各不同的支系致使存在活躍的多元思想,為了鞏固黨的指導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國家一直大力投資于媒介領域的建設。

      首先,保證載體覆蓋面。要使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保證傳播觸角伸向各個角落,使每個受眾都有接觸的機會。據(jù)了解,“云南省‘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直播衛(wèi)星覆蓋工程建設任務的圓滿完成,有效解決了全省235萬農戶約850萬人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使全省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5.37%和96.39%,進一步縮小了云南與發(fā)達省區(qū)的差距?!?sup>【5】“新疆1995年啟動“村村通工程”至2010年底,國家和自治區(qū)共投入建設資金3.2億元,完成了19209個20戶以上已通電行政鄉(xiāng)村和自然村的建設任務,實現(xiàn)了對全疆856個鄉(xiāng)鎮(zhèn)和8688個行政村的大喇叭覆蓋,全疆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4.4%和94.8%,目前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35萬戶偏遠地區(qū)農牧民收看收聽到了46套電視和9套廣播節(jié)目,基本解決了全區(qū)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sup>【6】“西藏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自1999年實施以來,截至2011年,西藏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1.67%和92.8%,基層農牧民群眾可以收聽收看到50至70多套數(shù)字廣播電視節(jié)目,極大地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薄?】

      其次,注重載體成效性。要使載體所承載的內容能為受眾輕松接受、理解,其承載內容為受眾所關注的,尤其是受眾關切的利益問題,結合理論與社會生活案例,采用通俗化的語言來剖析和解釋老百姓現(xiàn)實生活問題,進而提升受眾的接受效果。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德宏州加強民語電視、廣播和互聯(lián)網(wǎng)站建設力度,免費為少數(shù)民族村寨安裝廣播定時轉播設施,開辦民語廣播綜合頻率,用傣、景頗、載瓦三種民族語言播音,每天播出12小時,開辦了民語新聞節(jié)目、專題節(jié)目、文藝節(jié)目三類節(jié)目。民語廣播不僅覆蓋全州,而且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收聽,全球都可收聽到,在境內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僑胞通過收聽德宏民語廣播,增進了對祖國的了解,激發(fā)了愛國主義熱情。芒市傣族末代土司方御龍,流落緬甸30多年,就是收聽了德宏臺的傣語廣播以后,了解到國內改革開放所發(fā)生的變化,才下決心回國定居的。

      3、人際傳播

      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人際傳播是一種人際交往之間傳播者與受眾面對面的直接作用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通過媒介為中介的間接作用的傳播形態(tài),不管傳播主體與受眾客體是面對面的直接作用或以媒介為中介的間接作用,這類傳播途徑一方面通過領袖人物魅力作用于邊疆受眾,另一方面運用民俗載體力量作用于邊疆受眾。

      首先,領袖個人魅力。受眾情感上較容易被領袖人物自身具有的某些特質吸引從而左右其思想及行為。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每年各支系都會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宗教活動,在舉辦期間,往往會由支系里德高望重的族長或長老或精英人物主持,這些人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德威或智威或族威或金威,受這些特質的吸引,受眾打自心底的臣服,進而心甘情愿地接受這些人物所倡導的思想及觀點,這是人際傳播中典型的顯性式領袖引導作用。類似目前“能人治村”的效應一樣,能人們受益于國家政策而致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渴望改變當前落后的生活方式的人們自然希望能得到能人的致富秘籍。同理,商家為推銷自家產(chǎn)品而聘請明星代言,由于明星偶像特質或實力特質吸引了一定星迷,從而星迷們在購買同類產(chǎn)品時由于情感因素影響而會優(yōu)選考慮自身所喜歡的明星代言產(chǎn)品。類似效應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也存在,例如,眾所周知的著名云南省舞蹈家楊麗萍以《雀之靈》不僅開啟了個人的事業(yè),還激起更多民眾關注及研究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熱浪。

      其次,民俗載體力量。一些民俗活動將邊疆受眾集聚一起,在活動過程中彼此思想交流或行動互助從中獲取一些新的信息而導致活動參與者在思想或行動上產(chǎn)生一些改變。以德宏州政府利用民俗為例:“德宏州委、州政府加大利用節(jié)慶展示發(fā)展成果的力度,利用州委州政府對傣族、景頗族兩個自治民族的重大民族節(jié)日潑水節(jié)、目瑙縱歌節(jié)每年輪流舉辦一個的契機,每屆確定一個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符合德宏實際、突出民族特色的活動主題,使節(jié)日活動成為宣傳黨的理論、弘揚民族文化、展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邊疆繁榮穩(wěn)定的大舞臺。2013年4月在芒市舉辦的德宏州建州60周年慶?;顒郁?013中國·德宏國際潑水狂歡節(jié),將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主題融入節(jié)慶活動,以“輝煌六十年、騰飛新德宏”為主題,以“展示輝煌建設成就、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推進德宏跨越發(fā)展”為宗旨,全面展示德宏六十年來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二、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的特點

      組織傳播、媒介傳播和人際傳播這三種途徑雖各自的特點不同,但它們的功效都是一致的,即在邊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都發(fā)揮著一定作用。為了更好地達到預設的愿景,我們主要對三類途徑的各自特點進行歸納,進而重新審視三類途徑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日后的效用如何強化。

      1、組織傳播的特點

      (1)傳播主體特殊性。首先,組織傳播主體大眾化為特殊性之一。面對受眾客體的差異性,傳播主體成員構成趨于大眾化,更多來自于受眾身邊的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專業(yè)知識的一定數(shù)量人員構成。使得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趨向于偏平,減少兩者之間心理差距感。其次,組織傳播主體多元化為特殊性之二。從領導管理學角度看,不同質的傳播主體之間,如語言、知識、氣質、個性的互補能更好地應對各類受眾,發(fā)揮團體最大的優(yōu)勢。最后,組織傳播主體專業(yè)化為特殊性之三。雖構成人員大眾化,但各成員仍是各行業(yè)里有所成就的杰出人員,成員們成功的案例,正是科學指導思想與自身實踐結合的結果,理論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相結合對于受眾而言,更有感染力。

      (2)傳播規(guī)模有限性。首先,組織傳播的場域內空間面積規(guī)模的有限性。一般組織傳播要在指定范圍內的場域中展開傳播活動,其傳播的輻射作用力限于某個空間內。其次,組織傳播的受眾數(shù)量的有限性。組織傳播往往只能針對某個點內的受眾開展工作,但點內受眾的出席率未必能達到100%。例如,在一些民族村寨村民出席會議的相關記錄中,發(fā)現(xiàn)受眾會根據(jù)會議性質而決定是否參與。若會議涉及與生產(chǎn)生活有關,像分田地分錢,受眾出席率最高,若會議是宣傳性質,受眾參與率不高,受眾數(shù)量上的有限性制約了傳播規(guī)模。

      (3)傳播成效模糊性。首先,組織傳播的偶然性。組織傳播只是在指定的場域與時間內將受眾暫時集聚一起而進行宣講的非常態(tài)行為。受眾當場聆聽或許產(chǎn)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共鳴,但隨此組織傳播在指定時效內結束后,受眾剛才產(chǎn)生的那一束思想火花也隨即熄滅。其次,受眾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雖然組織傳播主體注重了傳播主體其成員的大眾化,但從受眾人數(shù)與傳播主體人數(shù)比例來看,傳播主體人員的觀點可能只對部分受眾起到一定的思想催化作用,而未能將其觀點影響到場域內的其它受眾。最后,受眾的抵制心理。這類組織傳播方式在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融合中,會讓受眾內心感到其與傳播主體之間的地位是自上而下、非平級關系的垂直單向灌輸,從而表面上表現(xiàn)出配合心態(tài)、迎合態(tài)度,使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收效甚微。

      2、媒介傳播的特點

      (1)傳播滲透力強。首先,尊重受眾的選擇權。邊疆地區(qū)的媒介傳播因地制宜使用多種文字語言、各類節(jié)目、生動畫面積極調動人的聽覺、視覺、感覺。如新疆地區(qū)《新疆日報》同時使用漢、維吾爾、蒙古、哈薩克等4種文字傳遞信息;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使用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5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廣播,使得身處不同角落的受眾能自我選擇是否通過電視或手機等接受媒介推送的各類信息,自主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那種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輸從而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受眾的抵觸心理。

      其次,科學制定有效策略。定期統(tǒng)計電視收視率與手機訪問流量,得出各類節(jié)目擁有的受眾數(shù)值,透過電視熱線與手機短信、微信等方式與受眾互動,收集受眾的觀點,分析節(jié)目受眾的喜好因素,采用細膩方式將一些思想觀點透過劇情傳遞補于受眾。

      (2)傳播成本較高。首先,載體基礎建設成本較高。傳播主體要發(fā)揮這些載體的作用,需保證載體覆蓋面廣。加大紙媒、電媒、第五媒體的輻射力覆蓋到相應的范圍就成為必要的布局,但由于邊疆地區(qū)發(fā)展水平仍然落后,相關基礎設施資金絕大部分仍需國家傳播主體大力投入。

      其次,載體內容制度費較高。為了更好釋放載體潛力,需要重金吸納邊疆本土人才與外界人才,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維,不斷提升他們的制作能力和譯制能力,把邊疆民族地區(qū)本土傳統(tǒng)文化,如傳統(tǒng)神話、民間故事與當前社會生活中一些宣揚正氣、正面思想的觀點融合起來,以這一特定邊疆受眾業(yè)已存在的熟悉文化符號制作出更多適合用于宣傳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優(yōu)秀作品,如書籍或影視作品《金鳳花開》,采用多語言、多文字或電子傳播或網(wǎng)絡傳播等方式將這些作品投向邊疆受眾。由于地方文化元素多為邊疆受眾熟悉,通過融合方式,使得宣講內容語境本土化,從而助力載體邊疆向受眾傳遞信息,有助邊疆受眾對信息的解碼和理解。

      3、人際傳播的特點

      (1)依賴核心人物。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的人際傳播中,核心人物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核心人物不僅精通本族語言、文化、習俗,還負責管理族中事務。他們身上具有一種文化或政治或信仰的力量,透過這些現(xiàn)實力量影響受眾。在生活上,給予族人致富協(xié)助;在道德上,以其自身品德修養(yǎng)引導族人。他們與族人不存在障礙,被族人視為“自己人”,受眾與他們交際中,可獲得相關的需要從而心內滿足,因而受眾樂于關注或參與這類傳播者組織的活動,受眾在情感上發(fā)自內心地對傳播者表現(xiàn)出佩服、贊賞、敬仰、膜拜等一種正面的心態(tài),傳播者的一言一著一行都會深入受眾的內心和大腦中,影響受眾的思維和行為。

      (2)依賴民俗載體。民俗是一個地域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由于代代傳承,傳播者可運用民族節(jié)慶展示黨的科學理論的成功經(jīng)驗,充分利用這些少數(shù)民族節(jié)慶參與面廣、互動性強、人員集中的特點,把黨的相關精神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豐碩成果,生動展現(xiàn)在節(jié)慶活動中,讓邊疆民族地區(qū)干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以趕集為例,過去趕集民眾因為物質得到交換而心里得到滿足,現(xiàn)在民眾相約趕集更多想通過趕集與外界進行信息的交換和流通,進一步促進人際傳播的良性發(fā)展從而滿足精神層面的需要。民眾趕集的這些心理變化是民眾自身最深有體驗的,這些變化反過來會讓民眾思考變化的根源——益于國家發(fā)展,使得他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從而情感上進一步強化愛國之情。

      三、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的反思

      三類途徑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其實是一種互補關系:組織傳播注意到了傳播主體的大眾化,采用平民傳播者和受眾縮小距離感,透過多元代表的示范作用對邊疆受眾產(chǎn)生輻射效應。但每一次組織傳播的運用,都是將受眾聚齊一起,未能對受眾個體進行分類,這些受眾中,有年長者、中年、青少年、兒童,每類受眾在心理、理解上都存在差異,傳播者未能兼顧客體的多元性會使得傳播成效大打折扣,其影響波長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空間內,無法進一步延伸。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此類途徑偶然組織形式只會讓受眾趨于隨意應對,未能使受眾思想上真正認知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種理論、觀點、想法要為受眾所接受,其需要一個認識、理解、記憶的過程,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媒介傳播不僅彌補了組織傳播的偶然性,而且其滲透力極強,它不受區(qū)域、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傳播規(guī)模,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是處于平等互動狀態(tài),這類傳播途徑有別于自上而下的組織傳播途徑,在于它非指定時間、指定場合,傳播主體透過各種載體深入到受眾的生活當中去,例如手機上網(wǎng)、電視與中青年受眾的影響、廣播電視與年長受眾的影響等,針對邊疆受眾群體的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多元語言等等特殊性而通過多元軟性而細膩的載體且采用一些更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去匹配地域環(huán)境從而讓受眾更易于去接受和理解宣講的內容,通過活用各類載體進而在宣講過程中釋疑邊疆受眾的疑惑,激發(fā)邊疆受眾的主動性,眾從中接受到各種各樣的新信息,提高了自身的認識,從而使得受眾在生活、教育、交往等都帶來了全新變化,使受眾處于一個常態(tài)持續(xù)的外部灌輸過程。但由于邊疆地區(qū)發(fā)展水平仍落后,媒介傳播中最佳方式手機上網(wǎng)、無線網(wǎng)絡、便攜網(wǎng)絡等在該區(qū)域普及率偏低致使該載體潛力作用仍難落實。因而,在一些載體條件比較差的地方,仍然需要依賴人際傳播,通過各種節(jié)日聚合而相互交流。但無論哪種途徑,它們在運作中必須貫穿一點,即要牢牢抓住邊疆受眾的情感認同為核心點。針對此,有二點需要注意:

      第一,從傳播團體大眾成員的選擇看,要優(yōu)先選取來源于傳播地域的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因地緣、血緣、鄉(xiāng)緣而與受眾關系相近,語言上和情感上不容易存在隔閡。

      第二,傳播內容要淺顯簡單,避免枯燥無味,寓教于樂,寓教于情,要使受眾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受傳。尤其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容易使受眾產(chǎn)生消極心理體驗,容易在思想上引發(fā)困惑和疑慮,因此,絕不能對人們關心的問題視而不見或避重就輕,杜絕空洞地宣傳理論,要以貼近人們關心的問題,一定要讓大眾認為這個理論管用繼而產(chǎn)生認同心理。

      總之,邊疆民族地區(qū)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各種途徑的成功關鍵在于要發(fā)揮好情感認同這一催化劑的作用,唯有情感達到一定認同度,才能促進受眾朝著傳播主體預設的思想演化進而上升為行為認同。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1)

      【2】新華網(wǎng)云南篇.怒江大峽谷深處的農民宣講團.[EB/OL].(2013-07-25)[2013-11-28].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7/25/c_132571885.htm

      【3】【8】云南省德宏州政府內部資料

      【4】百度百科.傳播媒介.[EB/OL].(2013-08-20)[2013-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91.htm

      【5】云南省廣播電視局政府信息公開網(wǎng)站.村村通惠民工程.[EB/OL](2011-02-11)[2013-11-28].http://xxgk.yn.gov.cn/canton_model65/newsview.aspx?id=745100

      【6】天山網(wǎng).新疆發(fā)放農村廣播電視維護車.[EB/OL].(2010-10-16)[2013-11-28].http://www.ynstc.gov.cn:8080/kjjl/c/detail/2012JC239/0

      【7】中國藏族網(wǎng)通. 西藏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wěn)步推進.[EB/OL].(2012-11-26)[2013-11-28].http://www.tibet3.com/news/content/2012-11/26/content_972003.htm

      【作者簡介】

      楊云(1967.12-),傈僳族,云南武定縣人,云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三農問題。

      李玉娟(1984.4-),廣東湛江人,云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車轔(1969.6—),云南昆明人,云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政治學。

      (編輯 郭晨梅)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