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論偃師東蔡莊“二鬼摔跤”的民俗文化特征與社會功能
      2016-08-04 17:21:07 來源:新西部雜志

      本文為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510718066)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西安 710119)

      【摘 要】本文介紹了河南偃師東蔡莊的“二鬼摔跤”起源和道具制作及表演形態(tài),分析了東蔡莊“二鬼摔跤”的民俗文化特征與社會功能。認為,東蔡莊的“二鬼摔跤”具有穩(wěn)定性、變異性、地域性、融匯性和服務性等民俗文化特征。而這些文化特征又體現(xiàn)著其驅鬼除邪、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東蔡莊;“二鬼摔跤”;民俗文化特征;社會功能

      河南偃師東蔡莊的“二鬼摔跤”俗稱“二鬼扳跌”,是東蔡莊村每年正月初五春節(jié)廟會時所表演的一種民俗舞蹈?!八m名為‘二鬼’,但實際上是一人獨舞,舞者將兩個假上身縛于肩上,用兩手臂作另一小鬼鬼腿,手掌插入鞋內(nèi),好似雙腳。這樣,一人就變成了兩人,在鑼鼓聲中,表演者作出搏斗狀。”其表演滑稽詼諧,生動有趣,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東蔡莊“二鬼摔跤”作為一項傳統(tǒng)的民俗表演藝術,是民眾智慧的結晶。而挖掘和分析其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和社會功能,又是對這一民間藝術的有效補充和保護。

      一、“二鬼摔跤”的起源

      “二鬼摔跤”,又稱“二貴摔跤”、“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二鬼扳跌”等,在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叫法。關于這種藝術形式的起源也有著多種說法,由于在現(xiàn)有的史志資料中缺乏明確的文字記載,所以到目前為止,“二鬼摔跤”的起源只能從各種民間傳說和假說中獲得。

      1、“摔跤”演變說

      “摔跤”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競技活動中的一種,秦漢時出現(xiàn)的“角抵”,已經(jīng)具有摔跤的性質,這在出土的秦漢文物資料中得到證明?!敖犋P凰山秦墓出土的木篦漆盤上所繪角抵圖,二人摔跤,一人旁觀,三人頭不著冠,只束發(fā)髻,上身赤裸,著短褲,腰系長帶。山東臨沂金雀山西漢墓帛畫所繪角抵者穿袍系帶,怒目相向,作欲摔跤狀?!钡轿簳x南北朝時期,“角抵”被改稱為“相撲”,并作為練兵強身的手段,在各族人民間和軍中流傳較為廣泛。隋唐五代角抵因是徒手相搏,故又稱“手搏”或“卞”,在軍中更為盛行,并且在宮廷宴會和祭祀場和也多有角抵表演。到了宋代,相撲發(fā)展到頂峰,宮廷宴會、外交宴會都要用到相撲表演,軍中的相撲比賽更是備受關注。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民間的相撲運動極為盛行。在城市中有瓦市相撲,頗具特色,并且是一種商業(yè)性的藝術表演?!睗h民族的相撲在元代依然盛行,并且民間的角抵比賽,常在廟會上舉行。明清時期,尤其是到了清代康熙皇帝,還專門設立“善撲營”,格外重視摔跤之技。由于“二鬼摔跤”的表演動作是對真實摔跤動作的一種模仿,所以不少研究者認為“二鬼摔跤”的造型就是從傳統(tǒng)的體育競技摔跤中來,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唐宋時頗為盛行。

      2、土行孫戰(zhàn)張奎說

      傳說殷商時代,武王興兵伐紂,其麾下大將土行孫與商朝猛將張奎于戰(zhàn)場上拼命廝殺。二人從天明殺到天黑,從馬上打斗到馬下,不分勝負,最后都丟下手中兵器,赤身相搏,摟抱廝打。兩人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但又都各懷絕技,難分輸贏。隨后這在民間傳為一段佳話,人們模仿他們便有了“二鬼摔跤”的表演。

      3、蒙恬背草人戰(zhàn)匈奴說

      相傳秦始皇時期,匈奴進犯,來勢兇猛,攻破了雁門代州。蒙恬大將軍奉旨率領軍隊與匈奴作戰(zhàn),但由于匈奴騎兵驍勇善戰(zhàn),秦國將士們與之相持數(shù)日抵擋不過,損傷慘重。正在無計可施之時,蒙恬將軍從民間得一計策,即讓將士們身背草人作戰(zhàn),接近敵軍戰(zhàn)馬時彎腰直擊馬腿,而讓背后的草人直立,誘得敵人誤砍草人,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擊退匈奴。從此士兵們在演練之余,常將兩草人相抱捆綁在一起,并將其背在背上假扮摔跤動作,滑稽可笑,之后這便在軍民中廣泛流傳。

      4、康熙智擒鰲拜說

      “清初,康熙帝即位時,大臣鰲拜恃權肆行,且其為人剽悍,入宮更是刀不離身。因此,康熙帝專門訓練了一批擅長布庫的宮中侍衛(wèi),乘機將鰲拜擒住,掃除了政治隱患?!边@里的“布庫”就是摔跤在滿語中的說法。后來,民眾為了頌揚康熙帝的圣明,在民間將競技摔跤衍化成“二貴摔跤”這一民間藝術表演活動,“二貴”是民眾對少年侍衛(wèi)的敬稱。直至道光末年,“二貴摔跤”作為民間表演活動才興盛起來。

      5、傀儡戲演變說

      “二鬼摔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儺儀”與“儺戲”。其演變順序是,由“儺儀”發(fā)展出了“儺戲”,進而由“儺戲”發(fā)展出了“傀儡戲”;“傀儡戲”的一個分支——“肉傀儡”雖已失傳,但民間藝人借鑒它的表演形式,發(fā)展出了道具舞蹈——“二鬼摔跤”。這一說法相對于體育競技“摔跤”演變說,是從“鬼”文化的角度對“二鬼摔跤”的來源做出的一種推論和假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6、小鬼打碌碡說

      在陜西省的關中、銅川、戶縣等地區(qū),民間對“二鬼摔跤”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彭祖活了八百八,沒見過小鬼把碌碡打。傳說彭祖活了八百八十歲,最終被閻羅王察覺,派黑白無常到人間去勾取彭祖的魂魄。他們按照生死簿上彭鏗的名字多方打聽而沒有結果,因為彭鏗早已隨著祖祖輩輩的逝去而改名為彭祖。百無聊賴之際,兩個小鬼打起了碌碡,恰巧被彭祖看到,引得彭祖大笑:“我彭祖活了八百八,沒見過小鬼把碌碡打!”小鬼一聽,立刻反應過來,用鎖鏈把彭祖帶走。經(jīng)拷問,彭祖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能活到八百八十歲。最終,還是機靈的小鬼發(fā)現(xiàn),彭鏗之名被粘在了書縫中而被閻王忽略,因此得以長壽。在民間,人們模仿“二鬼”打碌碡便有了“二鬼摔跤”的表演。

      東蔡莊“二鬼摔跤”的起源,也同樣沒有確切的文字資料記載。民間相傳,“在宋仁宗時,汴梁城中住著兩個趕考舉子,盡管囊中羞澀,仍在酒樓中狂飲暴食,在結賬時都爭著付錢,最后原型畢露,二人廝打起來。看熱鬧的人說:‘這兩個酒鬼怎么奪魁?扳跌倒是高手?!髞?,民間藝人就根據(jù)他倆的廝打場面,創(chuàng)造了這種藝術形式。”而在偃師市文化局申請“二鬼摔跤”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資料中提到,“二鬼摔跤”源于渭河平原,明朝洪武年間由晉入豫,扎根豫西,落戶于洛陽地區(qū)。但也沒有相關的史志資料作為支撐。因此,還需要多方面查找資料來對這一說法進行論證。

      二、東蔡莊“二鬼摔跤”的道具制作及表演形態(tài)

      東蔡莊“二鬼摔跤”所用的道具,既不是頭小身大、形象粗陋、面部猙獰的小鬼形象,也不是身著旗裝、嘴叼辮梢的滿族“二貴”形象,而是身穿藍色工裝、頭戴灰色工帽的普通工人形象,且大小設計與真人接近。這雖然減弱了“二鬼”的夸張性,但卻以其形似真人取勝,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由于道具要被捆綁在表演者的背部,所以其基底用了一塊相對穩(wěn)妥的厚木板。兩個“小鬼”的上身是固定在木板兩端的兩個十字形圓木樁?;ハ啻钤谝黄稹[出“支架子”形態(tài)的雙臂是四根捆綁著干草和棉花的圓木。頭部輪廓則是用紙漿層層堆積塑造而成,然后再用顏料繪制出五官形象。兩者都膚色粉白,濃眉大眼,一個表情凝重,像是在表現(xiàn)要摔倒對方的不易,另一個則面帶微笑,似乎胸有成竹、志在必得。架子做好之后,還要有所裝飾。先給“小鬼”穿一層薄衫,再套上寬大的藍色工裝,既能夠將道具各個部分的接口遮掩,又能夠發(fā)揮工裝“布圍子”的作用。為了與工人的身份相契合,還特意在袖口處縫上了白色的線手套,在頭上固定了灰色的工作帽,這使兩個“小鬼”的形象更加逼真。至于雙腿則只有一個“小鬼”能夠擁有,不過也只是在其身下固定一條黑色的褲子,褲腳處縫上一雙黑色的鞋子。

      表演時,表演者需要將道具牢牢地捆在背上,俯身彎腰,雙臂伸進道具上事先固定好的褲子里,雙手伸進鞋中,來扮演一個“小鬼”的假足。而表演者的雙腿作為另一個“小鬼”的雙腿。頭與臀分別為兩個“小鬼”的臀。待鼓樂奏響,鞭炮齊鳴,表演者便開始做出推、摔、壓、掄、拌、踢、轉等多種動作,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兩位壯漢摔跤的場面。表演者雙腿、雙臂交替彎曲,便表現(xiàn)出兩個“小鬼”你推我搡的姿態(tài)。表演者雙腿由彎曲到倒地的過程與雙臂的上揚相結合,呈現(xiàn)出的又是“兩鬼”互摔的姿態(tài)。更為滑稽的是,一“鬼”倒地后,表演者雙手支在地上,形象地表現(xiàn)出另一“鬼”壓倒對方的情形。起身后又是新一輪的較量,表演者用雙臂與雙腿之間的互相纏繞、磕碰加入“使絆子”的動作;用向前踢腿或向前揚臂加入“踢”的動作;用雙腿屈膝撐地、雙臂揚起劃弧線,或雙臂撐地、雙腿揚起劃弧線來加入“甩”和“滾”的動作;用雙腳、雙手的同向移動畫圓,并不斷猛換方向來加入“轉”的動作等。這些摔跤動作的呈現(xiàn),全靠表演者雙腿和雙臂的配合,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出摔跤時的情景,相互搏斗,互不退讓?!岸怼钡纳象w是僵硬的,但卻能夠隨著表演者手腳配合的動作呈現(xiàn)出活靈活現(xiàn)的摔跤姿態(tài),從而使其具有詼諧滑稽的表演效果。

      三、東蔡莊“二鬼摔跤”的民俗文化特征

      1、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的穩(wěn)定性是指民俗一旦產(chǎn)生,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chǎn)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的固定下來,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也就是說,只要社會穩(wěn)定,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及生活方式不發(fā)生劇烈變革,民俗文化的穩(wěn)定性就會越強?!睎|蔡莊“二鬼摔跤”是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是其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基礎。幾百年來這一經(jīng)濟基礎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這也就為“二鬼摔跤”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保障?!岸硭印钡谋硌菡叨际前朕r(nóng)半藝之人,農(nóng)忙時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閑時才學習和琢磨表演技藝。并且長期以來,推、摔、壓、掄、拌、踢、轉等多種摔跤動作在表演中的運用也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依靠藝人們口耳相傳保存至今的東蔡莊“二鬼摔跤”,依然是每年春節(jié)廟會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但是,民俗文化的穩(wěn)定性是相對的,穩(wěn)定中隨時包含著可變因素,這就是變異性?!白儺愋砸彩敲袼孜幕娘@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傳承和擴布過程中引起的自發(fā)和漸進的變化?!睎|蔡莊“二鬼摔跤”在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早期,多為藝人們謀生的一種方式。演出結束后,表演者會起身站立,露出本人面貌,作揖求錢?,F(xiàn)在則是由村委會出資表演,民眾只是作為觀看者。雖然這并不能說明“二鬼摔跤”對于藝人來說不再具有謀生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功能相比較以前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減弱。從整體上來看,東蔡莊“二鬼摔跤”的表演形式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始終是單人表演。但“二鬼”的形象卻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著。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二鬼”的確是面目猙獰,青面獠牙的“鬼”的形象。傳至藝人石萬斗,才對道具進行了大膽革新,使古老傳統(tǒng)的“鬼”樣轉變?yōu)楝F(xiàn)代人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這種變化與時代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相符合,是“二鬼摔跤”文化機能的自我調適,也是其不斷發(fā)展的生命力所在。

      2、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這就為其民俗文化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土壤。即使同一種文化藝術,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間,亦有其獨特的藝術性格和文化內(nèi)涵?!痹跂|蔡莊村,人們習慣將“二鬼摔跤”稱為“二鬼扳跌”,或者加入偃師方言慣用的兒化稱之為“小鬼兒扳跌”。在正月初五春節(jié)廟會上表演時,它很少單獨出現(xiàn),而是常常伴隨著“高抬故事”的浩大隊伍走入場地,待六道“故事”擺好、鑼鼓敲起、鞭炮齊鳴時,才開始“二鬼摔跤”的表演。演出結束后,觀眾們往往意猶未盡,要求續(xù)演,因此藝人會當場卸下道具,附加一段“耍棍”的表演,來展現(xiàn)自己為演好這門技藝而練就的真功夫,引得觀眾陣陣叫好。同樣是屬于邙嶺鎮(zhèn)的楊莊村,也有這一民俗事象,但其表演時間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兩者最大的不同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道具所展現(xiàn)的“二鬼”身上,即楊莊“二鬼摔跤”使用的是依然是“鬼”面形象。而與河北省隆化滿族“二貴摔跤”相比,凸顯出的則是民族文化的差異。其“二貴”身著滿族旗裝,頭上蓄有辮子,且辮梢被銜在嘴里,互相搭著雙肩,腳下配一雙薄底布靴,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情。

      3、融匯性

      東蔡莊“二鬼摔跤”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戲劇、舞蹈、武術和雜技等藝術活動中的養(yǎng)分,為自身所用。首先,從其道具上看,兩個“小鬼”改頭換面是對時代發(fā)展要素的吸納,是對人們在生活中服飾發(fā)生改變的呼應。同時,“小鬼”面部的妝容采用了豫劇中人物的化妝方法,在粉白底妝的基礎上重筆勾勒五官。其次,從表演動作上看,推、摔、壓、掄、拌、踢、轉等不僅僅是對摔跤動作的運用,也是對戲劇、舞蹈、武術、雜技等表演技藝的學習。正如藝人所說:“由于‘二鬼摔跤’的本質不是摔跤,而是表演。如何才能把這些動作巧妙地、恰到好處地、用力得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不露破綻,讓觀眾們喜歡,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武術的功底要練,壓腿、踢腿、練柔韌等舞蹈演員要練的我們也要練。而真正到表演的時候又感到自己像是在耍雜技,功夫練到才能游刃有余?!贝送?,“就地十八滾”是“二鬼摔跤”的傳統(tǒng)絕技,難度較大,如今少有人習得,這便又要求其積極吸納現(xiàn)代摔跤中的各種招式,來使這一民間絕技獲得長足的發(fā)展。

      4、服務性

      “民俗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tǒng),包括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學、藝術等創(chuàng)造,它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民眾在統(tǒng)一的意志和行為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這種創(chuàng)造又處處體現(xiàn)著它的服務性功能。”服務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協(xié)調民眾心理,滿足民眾的審美需要又是體現(xiàn)其服務性的基本途徑之一。

      東蔡莊“二鬼摔跤”有其獨特的物質載體,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精神文化。在產(chǎn)生之初,它是人們驅邪祈福的一種方式,是由人們的信仰心理所激發(fā)出來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行為?!霸谠嫉乃季S邏輯中,人之所以有各種災病、不能夠完全平安的生活,主要原因正是在于鬼靈的作祟,因而驅鬼除邪便成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的事。”于是巫術、儺儀、儺戲以及儺舞等應運而生,它們都是人們鬼神信仰心理的產(chǎn)物。作為道具舞蹈的“二鬼摔跤”與古老的假面藝術“儺”有相通之處,它們都與“鬼”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都是對民眾鬼神崇拜心理的一種調適。從這個角度講,“二鬼摔跤”又可以視為一種儀式,人們希望通過這種舞蹈儀式來獲得神靈庇佑,驅除災禍,進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據(jù)老人相傳,以前的“二鬼摔跤”在出演之前也要和“高抬故事”一樣,到火神廟參加祭典儀式,結束之后方才到既定場地進行表演。但如今人們已經(jīng)省去了這些儀式,“二鬼摔跤”也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掉了“鬼形”,因此以其滑稽、夸張的表演動作來取樂觀眾便成為它在現(xiàn)代生活中所體現(xiàn)出的服務性特征?!皬拿缹W角度講,舞蹈其實是一種對人類日常行走姿態(tài)的變形化處理。這種變形化處理,可以朝不同的向度展開?!倍鴸|蔡莊“二鬼摔跤”是將舞蹈動作朝著滑稽可笑的方向發(fā)展,以看似僵硬,實則靈活多變的表演動作來迎合觀眾,滿足民眾的審美需要。

      四、東蔡莊“二鬼摔跤”的社會功能

      東蔡莊“二鬼摔跤”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依賴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驅鬼除邪既是其服務性文化特征的一個方面,又是其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人們將其作為消災祈福的一種手段,從而來滿足自身的愿望。除此之外,東蔡莊“二鬼摔跤”還具有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功能。

      1、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

      “東蔡莊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自然村,傳說春秋時蔡國公主與晉國世子成了親,因公主回蔡省親,鑾駕常在此地停歇,故取村名為省蔡莊。省蔡莊西有一自然村,借其意亦命名為西蔡莊,省蔡莊更名為東蔡莊?!痹诼L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東蔡莊保留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以“高抬故事”和“二鬼摔跤”最具代表性。它們在社會生活的世代更替中,不斷被后代復制,并且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從而有效防止了民俗文化傳承的中斷,由此保持著文化和社會的連續(xù)性。從這個角度講,“二鬼摔跤”發(fā)揮著自身維系社會文化生活相對穩(wěn)定的功能。同時,在每年正月初五,“為了酬謝神靈對世人生活的照拂,期盼未來生活的平安和美好,同時也是為了表達特殊時刻的喜悅、興奮心情,”東蔡莊的“社火”組織都會照例組織民俗表演活動,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都會前來觀看。村民們會提前一個月來籌備這場盛會,對參加各種民俗表演活動表現(xiàn)出極高的熱情。屆時他們又會向親朋好友介紹“二鬼摔跤”等民俗活動,在講述中體現(xiàn)著民眾對“二鬼摔跤”的認同,對當?shù)孛袼孜幕恼J同,一種特定的集體心理也因此被維系和強化。

      2、調節(jié)社會生活

      東蔡莊“二鬼摔跤”是人們生活的調節(jié)劑。無論是青面獠牙的“二鬼”,還是形似真人的“二鬼”,都能夠在表演時引人發(fā)笑。尤其是在它驅邪祈福的功能弱化之后,“二鬼摔跤”便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人們的一項娛樂活動,其娛樂功能顯而易見。此外,“二鬼摔跤”也有使民眾的情感得到宣泄的功能?!叭祟惿鐣?,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積郁起來集中爆發(fā),其后果不堪設想。”從整體上看,東蔡莊正月初五的春節(jié)廟會本就是一場農(nóng)民大眾的狂歡。在平日的生活中,人們一方面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另一方面又要應對生活中的諸多事務,并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而到了年關,沒有了太多的農(nóng)活兒,人們也開始停下來對即將過去的一年進行盤點,這也是一年中人們放松和休息的最好契機。也正是在這時,村民們才會有空閑去張羅和準備民俗表演。廟會上鼓聲震天,秧歌、高蹺、旱船表演應有盡有。作為壓軸節(jié)目的“二鬼摔跤”,一出場便能夠引起觀眾們的轟動,表演過程更是伴隨著陣陣的掌聲、歡笑聲和叫好聲。這使得民眾的心理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

      五、結語

      河南偃師東蔡莊“二鬼摔跤”是當?shù)貍鹘y(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民間絕技。在其傳統(tǒng)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道具制作工藝和表演形態(tài)中,體現(xiàn)著東蔡莊“二鬼摔跤”所具有的穩(wěn)定性、變異性、地域性、融匯性和服務性等民俗文化特征。而其社會功能經(jīng)歷由驅鬼除邪向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轉變,又表明東蔡莊“二鬼摔跤”的發(fā)展必須與民眾的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相契合,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彭衛(wèi),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2]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4]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5][10]肖海英.論民族民間藝術的藝術特征與當代價值—以民俗表演“二鬼摔跤”為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6][13]張曦.“鬼”文化在民間舞蹈嬗變中的體現(xiàn)—以“二鬼摔跤”為例[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4

      [7]師進通.偃師民俗志[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8][9][11][1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12]李安輝.中國民俗史叢書·萬物有靈顯巫術[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14]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蘭蘭草(1993—),女,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