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的陽光穿透粽葉,照見的是跨越兩千年的精神傳承。當城鄉(xiāng)彌漫著箬竹清香,黨員干部更需思考:這個古老節(jié)日究竟能給予新時代的我們怎樣的精神鈣質?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滋養(yǎng)黨性修養(yǎng)?如何將屈原的求索精神轉化成為民服務的行動力?
家國情懷是最深沉的底色。屈原投江明志的決絕,是對理想信念的極致堅守。今天黨員干部面臨的不是生死抉擇,而是糖衣炮彈的考驗。端午習俗中蘊含的家國大義,恰是抵御誘惑的“精神疫苗”。包粽子要裹緊米粒,干事業(yè)更要壓實責任。每一片粽葉的纏繞,都在提醒我們: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群眾路線是最鮮活的傳承。賽龍舟講究同舟共濟,基層工作更需眾槳齊劃。坐在辦公室聞不到艾草香,只有走到田間地頭才能嘗到百姓生活的咸淡。端午文化中的集體精神,正是破除形式主義的良方。當干部的手上沾滿糯米而非鼠標油,政策制定才能更有溫度。
清廉品格是最永恒的粽香。古人以雄黃酒驅邪避毒,今人更需用紀律規(guī)矩筑牢防線。粽繩捆得越緊越不易散,思想防線扎得越密越不易腐。端午的儀式感不在于粽子的花樣,而在于對廉潔文化的敬畏。那些在節(jié)日里變味的“人情往來”,本質都是對初心的消解。
創(chuàng)新意識是最需要的精神。龍舟競渡要沖破逆流,改革發(fā)展更需突破慣性。守著老做法就像冷粽子,再好的餡料也難以下咽。新時代的為民服務,既要傳承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執(zhí)著,更要有“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闖勁。
當艾草的清香漫過機關走廊,每個黨員干部都該完成這場“精神沐蘭”。把端午節(jié)過成文化復興的實踐課,讓屈子精神轉化為惠民實效,才是對這個節(jié)日最好的致敬。(曹 斌)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