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陜北在線 >> 正文
      “報界宗師”張季鸞紀念館揭幕
      2016-08-17 16:55:37 來源:大公網

      張季鸞紀念館開館儀式現(xiàn)場,眾嘉賓為紀念館進行揭幕。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大公網8月16日訊(記者李陽波)8月16日,《大公報》創(chuàng)始人之一、“報界宗師”張季鸞先生紀念館在陜西榆林季鸞公園鳳凰閣一樓正式開館。紀念館采用實物陳列、寫真硅膠人、藝術造型影像等多種方式,用12個板塊將先生的傳奇一生進行了詳細展示。榆林市政協(xié)副主席、榆陽區(qū)委書記苗豐,榆林市榆陽區(qū)區(qū)長賀利貴,榆陽區(qū)區(qū)政協(xié)主席紀生榮,張季鸞先生嫡孫張哲明、于右任先生侄孫女于媛等各界嘉賓200余人冒雨參加了開館儀式。

      張季鸞先生銅鑄半身胸像位于正廳中央。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12板塊展示先生傳奇一生

      張季鸞紀念館建筑面積420平方米,布展總面積800余平方米。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作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張季鸞先生銅鑄半身胸像位于正廳中央,銅像背景為《大公報》報紙疊放組合造型。

      據(jù)紀念館工作人員路璐介紹,整個紀念館共分為《多舛身世 飄萍學子》、《新聞報國 兩陷囹圄》、《文人論政 大公立言》、《“三罵”社評 聞名天下》、《關注蘇區(qū) 報道中共》、《西安事變 砥定輿論》、《明恥教戰(zhàn) 警醒國人》、《團結抗戰(zhàn) 功在國家》、《情系桑梓 歸鄉(xiāng)記事》、《一代論宗 高山仰止》、《報界宗師 魂歸故里》、《季鸞先生趣聞逸事》等12個板塊。

      紀念館講解員路璐對于大公報歷史了如指掌。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從先生少年時代輾轉求學的經歷開始,多方式展示了擔任孫中山秘書時起草《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以及接手《大公報》,奠定“四不”辦報方針,在大公報發(fā)表著名的“三罵”社評,使《大公報》成為中國輿論重鎮(zhèn)等事跡。同時亦重點展示了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先生攜一紙《大公報》以筆為槍、抗戰(zhàn)救國,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殊絕貢獻。

      嘉賓在了解大公報歷任領導和著名記者。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紀念館策劃人張井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紀念館把先生一生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用實景再現(xiàn)的形式進行展示。不僅再現(xiàn)了戴興寺寄宿苦讀、天津大公報館、重慶大公報在防空洞中辦報等場景。同時還使用寫真硅膠人、幻影成像、藝術造型影像觀瞻區(qū)、觸摸屏電子書、電子簽名板、大型浮雕、巨幅油畫創(chuàng)作等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式展示。以大量《大公報》歷史版面對展館進行聲控式投影處理,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此外,該館還從從美國、香港、臺灣等地收集了大量民國時期實物予以精心布置,并以一比一的比例復制了《三絕碑》、《一代論宗》、《張季鸞墓志銘》予以集中展現(xiàn)。

      張季鸞紀念館全景。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先生的貢獻和精神成永遠寶貴財富

      榆陽區(qū)區(qū)長賀利貴在致辭時表示,季鸞先生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的奠基者,為我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不可磨滅的杰出貢獻。其終身秉持言論報國思想,以文為旗,以筆為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時期,奔走呼吁,言論救國,表現(xiàn)出一代報人心憂天下、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先生為國家、為民族、為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和表現(xiàn)出的精神成為永遠的寶貴財富。作為先生的家鄉(xiāng),榆陽有義務、有責任,深入發(fā)掘、整理和展示先生有關史料,研究、傳承和弘揚先生的崇高精神,啟迪和教育后人銘記歷史,愛國愛民,開拓進取。

      作為當?shù)匦侣劷绲拇?,榆林日報社社長康愛軍在開館儀式上表示,張季鸞紀念館的建成,了卻了榆林新聞人期望已久的一個夙愿。作為一名新聞人,自己將始終學習先生的精神,繼承先生的遺志,用手中的筆努力發(fā)出時代的最強音。相信紀念館的建成,也將成為全國新聞界同仁觀瞻先賢、追念宗師的一個重要場所。

      張季鸞先生嫡孫張哲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張季鸞嫡孫:以祖父為榜樣

      從上海到西安,作為張季鸞先生的嫡孫,一直以祖父為榮的張哲明不僅回歸了祖籍地,同時也如愿以償成為張季鸞紀念館團隊的一員。用他的話講,那就是終于可以心無旁騖,全身心的投入到保護和繼承張季鸞精神和文化遺產的工作之中。

      在當日舉行的紀念館開館儀式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哲明表示,從自己記事起,家里每一個人都對祖父的事跡耳熟能詳,自己也一直以祖父為榜樣。在季鸞紀念館創(chuàng)建時起,自己便來到這里,全程參與和經歷了紀念館的創(chuàng)建過程。今天張季鸞紀念館正式落成開館,對于榆林榆陽區(qū)是一件大事,對于家屬來說,更是一件大事。紀念館的開館,對世人而言,又開辟了一處追隨先生足跡、探索先生思想的燈塔。對于家屬來說,則新增一處緬懷先生一生光輝成就的港灣,這是大家共同的精神財富。作為季鸞先生的嫡孫,自己將以祖父為榜樣,學習他熱愛國家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公而忘私的品格,學習他甘貧樂道的操守,以傳承和弘揚季鸞先生精神為己任,為故鄉(xiāng)的建設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張季鸞墓園前的人像及大公報浮雕。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張季鸞墓園得到家鄉(xiāng)人民的妥善保護。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對于8月,張哲明說那是一個讓家屬永遠銘記的月份。因為在前一年的8月張季鸞靈骨回遷榆林,一年后的8月紀念館又落成開館。張哲明表示,2014年8月,季鸞公靈骨由西安順利遷回榆林東沙,榆陽區(qū)為季鸞先生建成了環(huán)境幽靜典雅的墓園,并舉行了莊重肅穆的遷葬儀式,使漂泊在外的報界宗師終得魂歸故里,落葉歸根。家鄉(xiāng)人民為季鸞先生所得一切,家屬們將會永遠銘記和感恩。

      大公報人譜系展示。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一代報界宗師 開創(chuàng)《大公報》新紀元

      張季鸞先生祖籍榆林,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的奠基者,著名的報刊政論家和愛國人士,同于右任、李儀祉一起被譽為“陜西三杰”。1926年,接受《大公報》后,主筆《大公報》十五載,撰寫社評3000多篇,開創(chuàng)了《大公報》新紀元。其以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文人論政,言論報國,團結抗戰(zhàn),功在國家,成為中國報人的典范,被尊為一代“報界宗師”?!洞蠊珗蟆芬渤蔀楫敃r中國輿論重鎮(zhèn),也造就了一批有風骨的中國報人。

      幼年拜師關學大儒 打下深厚文學根基

      1901年,由于父親病逝濟南,不滿13歲的張季鸞隨母親及妹妹,千里迢迢扶著父親的靈柩回歸榆林?;氐接芰趾?,張季鸞先是入學榆陽書院,后又拜學禮泉煙霞學堂,師從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關學大儒劉古愚。求學期間,張季鸞深受劉古愚砥節(jié)礪行的影響,從而打下深厚的文學根基。

      1903年,張季鸞又改入三原宏道書院求學,與于右任先生成了同窗。1905年,張季鸞被清政府選中,成為8000多名官派留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留日期間,張季鸞加入剛剛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章太炎、陶成章等一大批革命志士陸續(xù)走進他的視野。在這一時期,由陜西籍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進步刊物《夏生》上,張季鸞便以廣博的學識和恣肆的文筆而在留學生中小有名氣。

      嘉賓在紀念館了解張季鸞在大公報期間著名的“三罵”。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投身新聞報國 “三罵”聞名天下

      1911年,從日回國的張季鸞應邀來到同盟會的機關報,也是由于右任先生創(chuàng)辦的上?!睹裆鷪蟆窊斡浾撸介_始了自己的報業(yè)生涯。對于張季鸞這一時期的文字,于右任曾稱其“英姿卓識,天宇開張”。南京政府籌建之時,經于右任舉薦,張季鸞又進入總統(tǒng)府擔任秘書一職,其駕馭文字的能力受到孫中山先生的賞識,亦負責起草了《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中華民國宣布成立當晚,張季鸞就將這一消息向上?!睹窳蟆放陌l(fā)電文,這也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封新聞專電。

      展館陳列的仿制的大公報報紙。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在兩陷囹圄之后,1926年,張季鸞與吳鼎昌、胡政之接辦《大公報》,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主持大公報筆政之后,張季鸞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辦報方針。而此時的中國政局劇烈變動,面對粉墨登場的各方權貴和軍閥,眾多報人選擇三緘其口,而張季鸞卻端起大筆,將筆鋒刺向政治舞臺中央的風云人物,于是便有了中國新聞史上膾炙人口的“三罵”?!叭R”即:一罵不可一世的吳佩孚、二罵賣國賊汪精衛(wèi)、三罵炙手可熱的蔣介石。對于“三罵”,張季鸞曾說:“中國人民最普通之政治觀,為罵政府,若曰人民一切不幸,皆政府不良致之。若有良政府,則國家地位,人民境遇,必不如此。”

      張季鸞先生各個時代的照片展示。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言論報國團結抗戰(zhàn) 成就中國百年報業(yè)偉績

      張季鸞主張文人論政,言論報國,1944年毛澤東主席在接見《大公報》記者時就曾說過:“只有你們大公報把我們共產黨當人”。

      抗戰(zhàn)期間,在民族存亡之際,張季鸞攜《大公報》同仁將社評重點放在宣傳救國圖存。國難當頭,張季鸞曾說,《大公報》不能在日寇包圍下窒息而亡。于是,這張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立精神的報紙,開始了流亡之路。上海、漢口、重慶、香港等地,都留下了《大公報》和先生的足跡。張季鸞攜一紙《大公報》以筆為槍、抗戰(zhàn)救國,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945年,《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新聞事業(yè)杰出貢獻榮譽獎章”,成就了中國百年報業(yè)發(fā)展史的一個巔峰。

      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加上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使得長期身患疾病的張季鸞,于1941年9月6日在重慶與世長辭,享年54歲。1942年,應家屬及陜西各界人士請求,張季鸞葬于陜西西安南郊,10萬各界人士參加葬禮。2014年8月13日,張季鸞的遺骨終于回歸故里,安葬于陜西榆林東沙生態(tài)公園(現(xiàn)稱季鸞公園)。

      于右任先生侄孫女于媛(左二)亦應邀參加開館儀式。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于右任侄孫女:紀念館為社會樹立新豐碑

      應邀出席紀念館開館儀式的于右任侄孫女于媛,一直以來便對張季鸞倍加崇敬和親切。除了先生和自己的爺爺于右任是同窗好友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張季鸞那種人格和品質,讓于媛感佩至極。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于媛表示,張季鸞先生早期曾在爺爺于右任的《民立報》工作,其后又經爺爺推薦,擔任總統(tǒng)府秘書,參與孫中山先生就職宣言的撰寫,深的大家的敬重。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富裕程度,不只是看他們擁有什么,而是要看人民崇尚什么,敬佩什么,學習什么。事隔半個多世紀的報業(yè)先賢,家鄉(xiāng)人民沒有忘記他,地方政府全力為其開辦紀念館,就是因為先生的精神和品質。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張季鸞是大家永遠的精神支撐和財富,紀念館的開辦也為全社會樹立了新的豐碑。

      (責任編輯 王順利)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