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68人的村子,先后走出博士3人、碩士13人、大學生149人,平均4個人就出1個大學生。其中不乏有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加拿大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研究生、副廳級干部、高級工程師、企業(yè)高管……”來到府谷縣黃甫鎮(zhèn)太家溝村的外地人,對此都會驚呼感嘆。
什么樣的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積淀能孕育出如此多的人才?筆者日前帶著疑問來到被稱為“狀元村”的太家溝村一探究竟。

太家溝村村民活動廣場

兒孫們人才輩出,姬俊貴夫婦看著照片都自豪

墻上書寫著村規(guī)民約
農家一門走出5個研究生
與普通農家小院一樣,古稀老人姬俊貴的家樸實、整潔。走進屋子,映入眼簾的是墻上一張張斑駁的老照片,寫滿了歲月的痕跡。“這是我的小兒子,原來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讀博,剛被華盛頓州立大學聘為終身教授。這是我的大孫子,現(xiàn)在在清華大學讀研呢!”老人指著一張張照片驕傲地說。
讓人大為驚嘆的是,姬俊貴老人有4個孩子,連著兒媳、女婿和孫子、外孫,全家上下15口人中有10個就是大學以上學歷,其中5個是研究生。
太家溝村很注重孩子讀書,即使最窮的人家,也會盡全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接受教育的機會。姬俊貴老人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含辛茹苦給孩子湊學費的故事,“那時候家里很窮,全家靠種地維持生計。大點的孩子考出去后,戶口遷移走了,對應的土地也會跟著交回村集體,我們兩口子就想方設法租地種,所有的收成全部變賣成學費,終于把小兒子和小女兒也供出來了?!崩先诵闹需F一般的信念和艱辛努力讓大家感嘆不已。
靠知識立身的認知也在下一代傳承開來,姬俊貴老人的大兒子和小女兒中專畢業(yè)后相繼參加了工作,但他們不忘初心,工作之余仍不放棄鉆研學習,最終兩人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級工程師,在各自的領域獨擋一面。
“狀元村”的誕生并非偶然
太家溝村位于府谷縣城東北部的黃甫鎮(zhèn),這里良田千頃,一馬平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千百年來當?shù)剞r民以農耕、畜牧為主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奠定了優(yōu)勢。老人們還留下來一句口頭語:“龍王爺個滿山跑,太家溝灣正好好?!弊阋姰?shù)厝藢Ω蛔闵畹尿湴痢?/p>
村里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相傳太家溝村又稱“太子溝”村,很久以前一位皇族貴妃娘娘帶著太子逃難于此,為了躲避災難不敢以其皇姓為名,但又不愿丟棄皇族的榮耀,遂取黃帝之姬姓為其姓。
姬滿圈是太家溝村的黨支部書記,作為村里第一批老教師,他見證了太家溝教育歷史發(fā)展的點點滴滴。
“解放后不久,村里辦起了以勞動和學習相結合的耕讀小學。當時教學條件差,學校沒有固定的地方,但即使是借用生產(chǎn)隊房子和農戶閑置房屋,全村的教育也沒有落下?!奔M圈回憶道,“后來條件稍微好一點,村民就合力蓋起了磚土結構房,壘幾層磚,用紅泥一抹,上面搭個木板,高一點的當課桌,低一點的當?shù)首??!?/p>
姬滿圈說,當時村里有8名老師,每個月只有6塊錢的生活補助,盡管如此,老師們從來沒有抱怨過?!坝袝r候學校搞硬化缺資金,村民就捐款,主動送水泥和沙子。”村里人對文化教育的重視,讓村中絕大部分適齡青少年及時入學接受了義務教育,為他們日后步入社會甚至邁入高等學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村委會辦公樓旁邊,一面面別致新穎的文化墻讓筆者不禁駐足觀看,“兩學一做”、道德風尚等內容圖文并茂展現(xiàn)著?!拔幕瘔Σ粌H看上去賞心悅目,還對村民的日常言行舉止起到教育作用?!奔M圈說,繪制文化墻,讓墻壁“說話”,是太家溝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通過文化墻,引導農民樹新風、倡新風,將健康文化送進村,在美化環(huán)境的同時美化了心靈,成為村民家門口的“活課堂”。
建成今日“美麗鄉(xiāng)村”
干凈平整的村道路一直伸向遠方,古樸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雞犬相聞靜景天成,幽野清凈鳥語花香,田間里秧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庭院里黃燦燦的向日葵與紅彤彤的月季交相輝映,老人們曬著太陽悠閑地聊著家?!覝洗逶诎l(fā)展的同時,依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村景色。
“敬老人、家和睦、教晚輩、知感恩、鄰里間、有情義、互幫助、如兄弟……”村子里偌大的墻面上,村規(guī)民約一筆一畫寫著,不難看出,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無形中影響著村民的一言一行?!拔业膶O子還不識字呢,就跟著大人們天天讀?!贝迕窭畲鬆斝χf。
長期以來,太家溝村對“生態(tài)美”的追求從未停息。現(xiàn)在村里儼然呈現(xiàn)出“村美、地凈、水好”的生態(tài)新常態(tài),先后被評為市級生態(tài)村、省級生態(tài)村,并通過了市級“美麗鄉(xiāng)村”初驗。
太家溝之美,還在于太家溝人身上散發(fā)出的那種樸實無華卻又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今年春耕時節(jié),村主任姬媚清自己掏腰包墊資1萬元買種苗,帶領10多戶村民試種新品種牛椒27畝?!安痪o跟市場的步伐進行品種改良,農業(yè)產(chǎn)業(yè)就難有大的發(fā)展,村里的老百姓想種不敢種,作為一名老黨員,我就是要做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干?!奔那逭f,在農村脫貧致富的路上,農民黨員是引領發(fā)展的排頭兵、是溝通政府百姓的連心橋。去年,村里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大關。
尤為重要的是,村里一批人先富起來后不忘回報鄉(xiāng)里,不僅帶動村民就業(yè),還紛紛出資捐款,幫助村里興建老年幸福院,修建戲臺、公園,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為“狀元村”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還讓村民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
“在村‘三委’班子的帶領下,在文化傳承的影響、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下,相信太家溝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秉S甫鎮(zhèn)黨委書記馬有林說。
(責任編輯: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