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益·慈善 >> 正文
      13歲“神童”養(yǎng)成記
      2013-09-16 14:28: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進入各大高校的新生中,一批13歲的“神童”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他們的成長經歷也自然成為人們好奇和探究的對象。

      不過,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被人稱作“神童”。而梳理這些“神童”的成長經歷也能發(fā)現(xiàn),盡管都在小時候就表現(xiàn)出某個方面的天賦和興趣,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有著每個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好品質:從小就獨立生活、思考和解決問題,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有著極強的自律性,做任何事情都注重持之以恒。

      獨立激發(fā)潛能

      與外界想象的“死讀書”不同,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差,在思想上,也從小就有著比同齡人更強的獨立性。

      他們的專業(yè)往往都是自己選擇的,并非聽從家長的安排。今年進入中國海洋大學的田士政就是因為從小就對海洋的奧秘特別感興趣,所以選擇了海洋科學專業(yè)。他參加自主招生面試時的考官也評價說,這個孩子對海洋科學的常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報到之后填寫的一份表格中,他在“興趣特長”一欄填上了“思辨”。

      剛剛進入東南大學的13歲女孩宋文清,也是從高一就將東南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她還自己“網羅”了很多關于東南大學各個專業(yè)的材料,最后把目標聚焦到生物醫(yī)學工程、醫(yī)療儀器科學之類的方向,因為“希望能夠幫助殘疾人更好的生活”。

      宋文清從小就喜歡和大孩子一起玩,6歲會做飯、8歲會洗衣的故事也被廣為“流傳”。她說:“小時候,看媽媽洗衣服,我就去玩泡泡,后來玩著玩著,就會洗了。”至于燒菜,炒芹菜、炒雞蛋、炒土豆絲都不在話下。暑假里,她會在家?guī)蛬寢屪鲲?、拖地、抹桌子。業(yè)余時間,宋文清喜歡彈古箏,問起她有沒有考級,她說:“我彈箏不為考級,就是一種休閑?!?/p>

      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的閻霄漢從小到大的決定都是由自己做的,包括成為“神童”。父母原本只想讓他按部就班地讀書,然而在10歲那年,還在上小學的閻霄漢聽同學說八中少兒班在招生,題目出得特別有意思。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后,媽媽并不同意他報名,于是,他向姥姥借了150元錢,瞞著父母,讓姥姥帶著他去報了名、考了試,直到通過了復試,瞞不住了才告訴媽媽。

      “獨立”也一直是閻霄漢父母的教育方針。上小學的第一天,父親教他整理完書包,就對他說,今天開始,這個書包就是你自己的東西,以后我們誰也不碰,課本、練習冊、文具都得你自己整理。

      小學時,他參加數(shù)學集訓隊,大多數(shù)同學的父母都會陪讀,但他的父母從來沒陪讀過。父母從小就對他說,你是一個學生,所以學習是你分內的事情,我們對我們的工作負責任,你也得對你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他問媽媽學習上的問題,得到的回答都是,媽媽不懂,沒學過。他就得自己尋找解決方法。閻霄漢的媽媽說,這樣培養(yǎng)他獨立,“其實是切斷孩子偷懶的退路”。

      在八中少兒班的第二年,閻霄漢想參加北京市高中課改項目“翱翔計劃”。這個計劃遴選優(yōu)秀的高中生,進入大學實驗室接受導師指導,參與課題研究。媽媽覺得他精力不夠,也不太同意。閻霄漢又自己做了決定。他也正是在參與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接受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來福的指導,才做出了日后的“CPI權重變化分析及走勢預測”課題。

      在上大學前面臨選擇時,當父母還在幫他考慮是選擇工程類的專業(yè),或者去讀中科大少年班,閻霄漢已經自己選擇了通過全國數(shù)學競賽一等獎,保送北大數(shù)學科學學院。

      他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數(shù)學方面的天賦和興趣。從小他就對數(shù)字特別敏感,跟姥姥在院子里玩,看車牌號時,沒有任何人教他,就會寫1~20的數(shù)字了;在等出租車的空當,他就能快速地記住路過的車牌號。在上小學前,父母帶他去飯店吃飯,結賬時服務員剛報完菜價,他就能快速計算出飯菜的總價。未滿6歲時,他就因獲得全國心算一等獎而被破格錄取進入中關村三小。讀大學時,他自己選擇了數(shù)學專業(yè),他說,數(shù)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好了數(shù)學以后,再往別的方向轉都容易。

      自律、專注、堅持

      對于“神童”而言,由于要用常人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來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他們從小就練就了超強的自學能力。在自學的過程中,自律、專注、堅持是必備的品質。

      今年考入清華大學的范書愷上小學時,父母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的自學能力,從未報過任何形式的課外輔導班或特長班。他也從小就表現(xiàn)出超強的自律性來,他父親的評價是,一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yè),他絕不拖到下一分鐘。他的作息一直非常規(guī)律,每天的學習任務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高三時,每天都是早上5點50分起床,晚上12點半睡覺,老師的教學步驟他從來不落后,堅持每天都要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解決每天的問題。

      在閻霄漢的父母看來,他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專注和堅持。學習時,他總是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小學數(shù)學集訓隊上課時,母親有次去接他放學,被眼前的一幕大為感動:坐在最后一排的他筆尖停留在紙上,一顆汗珠掛在額前的頭發(fā)上,竟然緊盯著課本在思考,紋絲不動。但他每學習一個半小時左右也必須休息和活動一會兒,以保持大腦充沛的活力和敏銳度。

      從小,母親就告訴閻霄漢,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在剛上少兒班時,因為班里不少同學已經提前接受過化學競賽訓練,因此老師對初中化學講得比較簡略,只花了不到兩個月就講完了。媽媽問他要不要報個輔導班,他說不用,而是自己去請教班里學過化學競賽的同學。同學介紹了一本大學無機化學教材,他一口氣看了3個晚上,就感覺到“入門了”。這也是他讓父母給他買過的唯一一本書。

      書包自己收拾,功課自己學,每周還要打羽毛球、游泳、踢足球。閻霄漢的時間表也一直都是自己協(xié)調和安排的。他經常出去比賽,要落下一些課,回來后他總是會自己抽時間把課補上。他的老師評價說,無論生病,或者多累多忙,他的作業(yè)從來沒有落下過。有一段時間他不喜歡背英語單詞,在英語成績上稍微落后。但到了高中最后一個學期,他就開始有意識地補習,成績一下就上來了,最后高考英語取得了140多分的成績。

      和大學同學沒什么不一樣

      13歲的范書愷討厭被貼標簽,在進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后的第一次班會上,做自我介紹時他就強調,“我的心理年齡和大家一樣大,不要把我當小孩子看?!?/p>

      和閻霄漢超過1米7的個頭一樣,他也一直覺得自己和別人并無不同。去北京大學報到之前,在北京八中少兒班的學長學姐都告訴他,每年現(xiàn)場都會有一堆記者圍著你問問題。為了不被采訪,閻霄漢特意起了個大早,7點就去了報名現(xiàn)場。

      在他所在的少兒班,24個同學都只有十三四歲,遇到有人叫他們“小神童”,他們都會習慣性地開玩笑說,你們全家都是神童。班里另兩名14歲的同學進了清華,大家笑稱,因為有了13歲的范書愷,他們兩個獲救了。

      閻霄漢的媽媽也本著保護他的原則,不愿意讓他接受過多的關注。她覺得,做每一件事都有人追蹤報道,會讓他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和別人不一樣”,就會“始終架在那兒,下不來”。她最希望的,就是現(xiàn)在兒子能夠迅速擺脫受關注的狀態(tài),進入正常而規(guī)律的大學生活。

      在她看來,少兒班的學生都是正常、陽光、快樂、貪玩的孩子,只不過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這些孩子雖然學得好,卻一點也沒少玩,體能甚至比普通的高中生還強。在他們的課表中,每周都有半天要去野營拉練、徒步、劃船、爬山,一直到高考前,都保證著每周5節(jié)的體育課,一節(jié)不落。

      范書愷也是如此。他也喜歡聽音樂、唱歌,打乒乓球、寫書法,私下里也會和同學惡作劇。他喜歡讀書,除了看中外名著,也看“閑書”,比如奇幻、武俠小說和漫畫,父母也并不干涉他在讀書方面的旨趣,而是允許他進行廣泛的涉獵。他總是說,在心理上,自己就是一個十七八歲的普通高中畢業(yè)生。

      閻霄漢的母親永遠都只提醒他一句話:你還要長身體,別讓自己太累。閻霄漢則總是用一句話回答:“我試試?!彼晳T做好眼前的事情。在被問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是讀研、出國還是從事什么工作時,他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真的什么打算都沒做,我也不知道以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只是把眼前的每一步計劃做好。在進入北大后,他覺得身邊都是“大?!?、“神人”,自己非常普通,比起別人來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宋文清也自稱“學渣”,表示要向“學霸”們看齊,眼下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讓自己的實力跟應屆的大哥哥大姐姐“扯平”。她多次說,“我基礎不好,在強手如云的東南,感到很忐忑。”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