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非遺扶貧工作,指導非遺工坊、“青繡”工坊穩(wěn)妥有序復工復產。我省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6家省級“青繡”扶貧就業(yè)工坊已全部復工復產。這是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的消息。
青海省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和6家省級“青繡”扶貧就業(yè)工坊共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851戶3064人,工坊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責任、摸排統(tǒng)計工坊員工信息、強化員工日常管理、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等工作的基礎上,有效指導企業(yè)410名員工及聯系5600名刺繡、唐卡、泥塑手藝人有序復工復產。
互助素隆姑工坊以“協(xié)會+公司+貧困戶”“車間經濟+炕頭經濟”的模式,與刺繡手藝人簽訂目標合同責任書,已完成訂單成品6000余件,實現收入30余萬元;互助金盤繡工坊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刺繡藝人通過在家復工,分撥復產方式,先后給互助五十、東溝、丹麻等鄉(xiāng)鎮(zhèn)的300多名土族婦女下發(fā)訂單2000余件,繡娘們足不出戶,靠著精湛的指尖技藝穩(wěn)定增收近30萬元,切實做到了技藝傳承與賺錢養(yǎng)家兩不誤。目前,金盤繡工坊已入駐平安袁家村“青繡坊”,進一步拓寬了“青繡”產品營銷渠道。循化圣駝工坊嚴格按照產品所需材料標準,定期上門送材料,復工后正在抓緊趕制一批400余件的訂單。貴南藏繡工坊通過抖音、快手平臺為沙溝鄉(xiāng)德芒村、郭仁多村、居乎拉村等13個村的42名貧困婦女派訂單、教技法、傳樣圖、收繡品,實現在線傳藝接單,復工后承接了300件總價值28萬元的民族辮套、吉祥寶瓶藏繡掛件訂單,正在有序繡制中。湟中馬蓮花工坊在前期為一線抗疫人員贈送15000余個中藥防疫香囊的基礎上,與省中醫(yī)院意向長期合作,組織專家改進中藥預防配方,再次加緊制作16500個“青繡”防疫香囊,贈送給西寧市開學的高三學子們。民和銀龍工坊鼓勵刺繡藝人居家防疫期間創(chuàng)作新作品,工坊河湟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朱二奴創(chuàng)作了“國泰民安”刺繡作品,以繡傳聲,為祖國祈福。同時,黃南尕藏熱貢文化非遺工坊正在著手備料制胚,同仁熱貢龍樹畫苑非遺工坊已開始繪制唐卡。
下一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將進一步推進“青繡+扶貧”工作,2020年再扶持培育10家“青繡”扶貧就業(yè)工坊,助力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進一步激發(fā)消費潛力,幫助工坊搭建“青繡”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依托“青繡”資源打造“青繡”主題旅游線路,推進“青繡”進景區(qū),拓展提升旅游要素的文化內涵,提升“青繡”的可見度與美譽度。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