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楊勝超書寫“水書”。 烏婭娜 攝
中新網(wǎng)呼和浩特8月10日電 (烏婭娜)壯族織錦、漢族刺繡、蒙古族版畫、藏族書法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項目10日亮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56個民族非遺邀請展。
據(jù)悉,本次活動從全國22個省區(qū)市篩選了56個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義,又能體現(xiàn)民族間互助共有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1個,183名傳承人進行展示和展演。

圖為苗畫工藝品。 烏婭娜 攝
記者在活動現(xiàn)場看到,各民族傳承人身著本民族服裝,或織布、或書法、或作畫、或制銀,秀技藝的同時又相互學習。
水書習俗代表性傳承人楊勝超在活動現(xiàn)場揮毫,用水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文字水書寫下了“家和財旺”,引人駐足。

圖為藏族書法。 烏婭娜 攝
楊勝超介紹,水書是水族民間文化的綜合記錄與反映,既有類似甲骨文、金文的漢字,也有眾多的象形文字符號?!澳壳八畷淖謹?shù)僅有數(shù)百字,其涵義要通過水書先生和祭師解釋才有意義。幾千年來,水書靠一代又一代的水書先生口傳、手抄流傳下來?!睏顒俪嬖V記者。
另一邊,來自湖南的苗族畫家梁德頌正在為觀眾講解苗畫的來源:“苗族衣服上都要繡花,繡花前都要打底稿,我的爺爺用一種顏料畫在上面代替刺繡,圖案以花鳥魚蟲、龍鳳麒麟等為主,寓意吉祥如意,其色彩艷麗、色澤飽滿、線條流暢?!?/p>

圖為部分少數(shù)民族傳承人合影留念。 烏婭娜 攝
畫了40多年苗畫的梁德頌自豪地說:“我的很多作品曾被省、州博物館收藏,并且已經(jīng)走出湖南,走出國門,去多個國家交流展示,受到好評。”
生活在黑龍江的馬華帶著他的赫哲族魚皮工藝品亮相。赫哲族長期以漁獵為生,他們捕魚、食魚、用魚皮蓋房、制衣,在歷史上以“魚皮部落”為世人所知。馬華介紹:“魚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魚的魚皮為原料,用魚皮自身的漸變色彩做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我們當?shù)貙Ⅳ~皮工藝品與旅游相結(jié)合,成了脫貧致富的法寶?!?/p>
來自新疆的懷元辰則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參與本次展覽。他說:“我是面塑傳承人,新疆的面塑與其他地區(qū)的面塑相比風格更為粗獷,內(nèi)容也多與本地的風俗習慣為主,我這次來,就是希望多向其他民族的傳承人們學習,希望把各民族之間相互共融的元素融入到今后的作品當中。”
作為本次活動的東道主,蒙古包、奶食品、蒙古象棋制作等蒙古族和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非遺項目也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內(nèi)蒙古展覽館館長王世英介紹:“56個民族根脈相連,情感共融,我們希望用各民族的非遺項目來表現(xiàn)民族團結(jié)的主題,也能增進廣大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p>
(責任編輯 石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