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鄉(xiāng)村振興 >> 正文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詳解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
      2018-03-07 22:15:09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7日消息(記者車麗 寶音)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消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7日)下午舉行記者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八大以來,創(chuàng)造了中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F場媒體記者就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扶貧干部工作作風、扶貧資金監(jiān)督管理等十幾方面予以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五年脫貧工作取得的成效,用的是“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的表述。劉永富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共減少貧困人口6800多萬,年均減少1370萬人?!拔覈鴱?986年確定了貧困縣,到2012年底時共有832個貧困縣,2016年退出摘帽28個縣,2017年預計摘帽120余個縣,貧困縣近年來減少了150個。這五年,貧困地區(qū)農民純收入增幅比全國農村農民平均收入增幅高2.5個百分點,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p>

      其中,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是脫貧攻堅戰(zhàn)的“堅中之堅”。在深度貧困地區(qū),貧困發(fā)生率超過18%的縣還有110個,貧困發(fā)生率超過20%的村還有16000余個。目前,我國共認定了334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已由11%下降到3.1%。

      劉永富指出:“包括東部地區(qū)幫助西部地區(qū),也要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qū)的支持,比如新增加的資金主要面向深度貧困地區(qū)投入。要加強監(jiān)測監(jiān)控,針對貧困發(fā)生率18%以上的縣、貧困發(fā)生率20%以上的村,各地政府和國務院扶貧辦都要加強監(jiān)測監(jiān)控,發(fā)現工作不到位、有可能完不成任務的,要提早做準備,防止出現死角。”

      現場,媒體記者關注個別基層扶貧干部作風不實,出現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的情況。劉永富回應,基層扶貧干部的作風主流是好的,但是對發(fā)現的問題也不能遷就。“脫貧攻堅戰(zhàn)以來,已經查處了作風及各種問題案件6萬多起,處理人數達8萬余人,因此對好的要表揚,對問題要糾正,對犯錯誤、作風不實、弄虛作假的,要教育、要處理,對腐敗分子絕不手軟?!?/p>

      此外,扶貧資金總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最后一公里”監(jiān)管難的問題更加凸顯。中央財政五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800多億元。通過深化扶貧領域“放管服”改革,扶貧資金項目下放到縣比例超過95%。財政部數據顯示,2017年追回被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扶貧資金7.3億元。

      關于扶貧資金如何監(jiān)管,劉永富給出了答案:“首先是公開,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市財政、縣財政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xiāng)村兩級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公示公告,接受社會監(jiān)督。這要作為一項制度,凡是扶貧資金使用、以及到村到鄉(xiāng)的扶貧項目,必須公示、接受監(jiān)督。以前有這個辦法,但還不夠完善,所以現在要把它做得更好、更完善?!?/p>

      《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深入推進產業(yè)、教育、健康、生態(tài)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fā)脫貧內生動力?!?/p>

      未來三年,還剩3046萬貧困人口,劉永富提到,堅持目標和標準不動搖,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不動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不動搖。他說:“第一,要全面完成任務,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人不能掉隊,不能有工作的死角。第二,脫貧必須是符合質量的、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不能摻水、作假,不能做成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保證脫貧的質量。第三,不僅要完成打贏的任務,在2020年以后還要繼續(xù)做好減少相對貧困的工作?!?/p>

      (責任編輯 石逸龍)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