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發(fā)生8級特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員呼吁,加強大震危險性的識別和巨災風險的評估,制定“一城一策”的大震巨災風險防范解決方案。
高孟潭研究員震后已8次赴汶川特大地震遺址考察,他近日通過網絡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四點思考,一是房子是人們生息的居所,必須提高抗震能力;二是地震斷層破壞力極大,城市規(guī)劃必須遠離;三是應急設施和指揮機構建筑對抗震救災極為關鍵,應提升其抵抗極端地震事件的能力;四是人類對巨大的災難知之甚少,亟待加強對大震巨災孕育發(fā)生演化機理的研究。
針對大震巨災機理研究,高孟潭指出,老北川縣城曲山鎮(zhèn)被摧毀,超出當時所有人的認知能力。老北川縣城抗大震能力弱,對巨災情景缺乏認知,缺乏應急準備,也是導致災難的重要原因。“所有這些都是事后研究得到的。事實上對于大多數災難性的地震事件,在其發(fā)生之前我們仍然知之甚少,防御與應對能力遠遠不足,必須加強相關的科學研究”。
他表示,從長遠角度來看,亟待從城鎮(zhèn)規(guī)劃建設視角,深入研究人口聚集地區(qū)大震巨災孕育發(fā)生演化機理,加強大震危險性的識別和巨災風險的評估,制定“一城一策”的大震巨災風險防范解決方案。同時,加強公眾及其他利益相關方、責任相關方的大震巨災風險溝通,讓廣大公眾參與地震安全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讓各相關責任方明確責任,并采取實際行動。
“只有堅持底線思維,做到‘防的到位,準備充分,應對及時有效’,才能防止類似于老北川縣城整體毀滅的悲劇重演?!备呙咸墩f。
據介紹,有鑒于大地震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現(xiàn)行國家強制性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已確立極罕遇地震作用概念,并給出相應地震動參數,以便有關部門開展房屋建筑抗震設計時加以考慮,希望減少大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
(責任編輯 姜丹)